《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也论“中国学生为何缺乏质疑精神?”

已有 3349 次阅读 2012-5-21 19:29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学生, 质疑精神

也论“中国学生为何缺乏质疑精神?”
作者: mirror (*)
日期: 05/21/2012 03:25:21

文章的引子来自冯老师的博文中国学生为何缺乏质疑精神?这个博文的引子又是来自时评:中国大学生为何缺乏质疑精神清华报告:中美研究型大学差在哪儿

镜某对三篇文章的论述基本上都不满意。尤其是对清华的文章,基本上就是不及格的水平。应该说,国人的大学人对大学教育的精髓基本上是没有理解的。因此也就不能理解大学的校园文化对教育一代新人的意义。国人大学里,校园文化的消失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重新形成这样的文化环境,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要知道,所谓“辅导员制度”,基本上是与传统的校园文化无关的事情。各类学生的社团活动,才是校园文化的主体。


冯老师博文中的一个观点是“大学生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缺乏质疑精神的问题,根子在中学”。这一点镜某很是赞同。但是,冯老师主张的“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的平面几何是学习逻辑思维、批判精神的很好的训练”,就是老生常谈了。依镜某的观察,所有的问题,根由都是发生在语文教育上。

在进化史上,人类在大脑里形成语言结构时期要早于数学的,更是早于科学的。国人的大学生作文都多数不合格的现状,要比大学生不会做科研的问题更为严峻。中学6年里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思考模式、思考习惯,到大学后要让这些人去质疑问题,基本上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镜某这样说并不是没有依据,应该说还是有第一手材料的,虽然只是个例。刚刚加热好的食物为什么不能立即放进冰箱为什么三角形结构最稳定等等的,不能机械的认为是物理题或数学题。首先要认清楚这是说明题,是要做说明文。连北大的中文系都不要求培养作家(刘震云在北大中文系的讲演),何苦要求中学生们做抒情的、叙事的文章呢?2/3的说明文,1/3的论说文就足够了。更要紧的是对这些作文的评论、点评。老师对学生的点评、同学之间的分组点评。这样才能有提高、有进步。

中学二年级的外甥问镜某:为什么走路比骑车要累?不能说外甥没有质疑精神。问题是对这个课题如何下手(嘴)去思考。这其中需要有的结合过程。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给留的作业是说明为什么走平路比上楼梯“省力”。从这个事例出发,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走路比骑车要累的问题。

国人的另一个“悲剧”在于把学习短路成为“读书”了。“学”的第一意显然是“模仿”,是说起步的初期。“习”则是说会了之后也要时不常地反复重温“学”来的过程、“学”到的东西。

什么是校园文化,这里有个例子。《汉语成语小词典》是由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语言班编的,由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了第一版。虽说有些大跃进的色彩,但是一个大学的班级打算编一本书,应该说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影响。在一个大学里,这样的“小团体”应该有很多,有很长的历史。当然,这样的“小团体”也需要一定财力的支撑。北京大学最大的社团之一山鹰社的成立是在1989年,据说是是中国民间登山运动最具实力的团体。这样的社团的历史不过30余年,比洋人的就要短多了。大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之外,这样的社团活动也是个学习的最佳环境。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就是幼儿的“过家家”,是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没有这样的砺炼,国人的大学生就显得很幼稚

“学”的问题与“教”是相对独立的。所谓“教学”,是说教会学生如何“学”的事情。最要紧的还是在于“学”。做学生,不要总想着创新。学生第一意需要的是模仿,用心去模仿,去思考。而思考的工具之一,就是自然语言,就是汉语。在洋人那里,洋文和科学都是在一起的东西,而在中国,汉语是原来的东西,科学是进口货。这样就产生了“断裂”。同样的“断裂”,这篇博文中也有描述。有趣的是这篇博文一方面陈述了一个科研人员与工程师“断裂”,同时也表现出来作者自身在思考上的“断裂”。

镜某的主张是:产品就是个小宇宙,是设计、工艺和材料三者的调和。设计不是“空想”,只有在有材料、有工艺保障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设计。不然的话,就必须要修改设计了。

工艺中的事情,很多都是不可视的秘密,与材料是左右腿的关系。结构、外形是很容易仿造,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模仿人一般并不知道。优秀的科研人员与工程人员是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关系。没有科研人员提出的超高指标,工程人员就没有好的工作目标;没有工程人员的脚踏实地工作,也就不可能完成设备的制造。

至于“发现他们很善于解决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对从未见过的新问题显得无能为力”的问题,应该说,国内的大学、包括研究生院,还不具备培养这样人才的条件和能力。

有个很简单的测试:做过世界上最好的仪器么?那怕是瞬时的。能体验这类事情人不多。大科学工程点滴1中所说的是个为数不多的事例。即便是这样,也比洋人的同类设施晚实现了二十余年。都晚了这么多年,还有必要建造么?有、很有必要。“学”是什么呢?“学”就是从模仿开始。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573478.html

上一篇:鸡蛋是大的还是小的更有营养?
下一篇:什么是“一般高差、平均高差”?

5 曹聪 陈安 赵明 李宇斌 刘进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