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青年学者加入新团队,没事做怎么办?

已有 11896 次阅读 2012-5-22 16:3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青年学者加入新团队,没事做怎么办?

喻海良,2012-05-22

         今天,唐常杰博主写了一篇“到了新团队,没有事情做才是最难最难的--兼毕业生赠言”的博文。里面给出了几个分内事和分外事,告诉青年学者加入团队后怎样融入团队。里面讲的很多都是“眼力见”的事情。个人也觉得,年轻人,多干点活没有什么。但是,一定要看主要是干什么活,干活后,对自己成长有没有意义。

          倒茶、拖地有没有意义?当然有一定的意义。同事看了,觉得这孩子肯干;领导看了,也觉得这孩子踏实。似乎能够形成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很好的口碑。但是,干这样的事情久了,它可能就会成为你每天的“必修课”。试想,如果你连续干了两个月,突然有一天不干了,周围的人肯定会认为是你生病了,如果没有生病,那就是你懒惰了,变得不好了,即使你不干本来就没有错。因此,个人觉得,融入团队,并不是一味地去巴结别人、干些苦力活。我在澳洲一年多的时间里面,没有扫过一次办公室,没有擦过一次玻璃。因为,这些都是保洁员的工作,如果脏了,和他们说一声就可以,活干的比我强N倍。至于报销,这样的事情,应该属于团队里面的办公室人员干的,他们熟悉每一个流程,或许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何必浪费你一个小时呢?所以,个人觉得,这些事情都无足轻重,干与不干无所谓。只有傻子领导才会盯着你干这些和“学术”搭不上半点边的事情。

         现在,要说说年轻学者加入新团队后,“领导”不安排事情怎么办?是不是如唐老师所说的,没有事情做更难受呢?我个人觉得看人,如果是一个求进取的人,不可能让自己闲着。在我所了解的几个教授,他们年轻的时候,也不是很忙,但是,过了几年,都过得不错。这里,我说说,如果真的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做,可以去尝试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1)写基金、项目申请书。很多人都抱怨基金难申请,成功率低。个人觉得,主要还是在基金方面花的时间太少,创新点总结不到位,修改次数不够多,向能人请教不够深入。以自然基金为例,通常是3月份成稿,很多人都是在1月份才准备。个人觉得,这种临时突击下写的项目,如果成功了,只能算是运气太好了,或者能力太强。相反,如果没有事情可以做,何不天天琢磨写点什么呢?每个礼拜修改一次,至少提交的时候,不会再让人说这人“文字能力太差”吧。今年我就看到一份这样的申请书,看了两页,文字表达太差,感觉课题创新性总结也不到位,直接拒绝于此资助。

2)写书。博士论文,其实就像是一本专著一样,只是字数不够,而且不够全面。如果没有事情做,为何不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再深入搜括整理一些材料,让其像一本专著一样找个出版社出版呢?实在不行,以编著出版也行。因此,为了写好这本书,上图书馆、资料室等地方,有的是事情可以做。如果花的功夫深,或许你的第一本成名著作就在此时完成。

3)和博士导师课题组联系,继续参与部分科研工作。通常情况下,博士生导师对于自己培养的博士生,都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果有课题上的需求,他们基本上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因此,如果没有事情可做,完全可以在博士工作的基础上,接着再做一些深入的工作。如果深入进去了,何愁没有论文发表。前些天,我一直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培训,里面就特别指出不要轻易断了自己不多的“关系网”。

4)想方设法做些自己设想的实验或者模拟工作。很多情况,国内的学生都是被人安排习惯了,很少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句话,就是缺少主见。当自己走出学生生涯,应该逐渐学会有自己的想法。此时,如果有了想法,为何不厚着脸皮,利用别人的设备去做一些工作呢?即使不行,用计算机模拟也行呀。

5)看文献、看科研博客。科研文献,我认为如果一个礼拜不看,可能就要落后。科研博客,如果一个月不关注,就可能成为“书呆子”、与世隔绝。千万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圣贤事”。读文献是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变得更强更前沿;读科研博客是让自己了解国家科研政策对自己科研、生活的影响、学习他们优秀方法以弥补自身不足。

6)学习新软件、方法……

         真正的“人才”是不可能完全听从别人的吩咐。作为一个学者,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学术思想,建立自己独立的学术地位。否则,谁也不会尊重你,甚至漠视你。至少,我不会觉得,帮人做一些家务活就能成才……

    或许被“孤立”才能够真正地走向“独立”!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889-573795.html

上一篇:我虽平凡,但要有傲气地活着
下一篇:戴一天“眼镜”,好累但安全!

57 王涛 鲍海飞 张玉秀 王加升 曹聪 余国志 马磊 吴景鹏 王吉林 徐斯佳 张一帆 解海卿 柳东阳 李文军 陈威华 方琳浩 唐常杰 曹广福 靳聪明 张天一 水迎波 王善勇 肖红伟 孟凡刚 李欣海 韩文志 赵新铭 陈伟 梁建华 王振亭 褚昭明 张英姿 朱云霞 张海峰 叶威源 苏德辰 文克玲 林涛 陈杰 葛兆斌 张志镇 朱新亮 赵凤光 刘吉强 陈远川 张波 邵忠 jue0028 baijian199822 wdping119 Araneae11ZX zhujia minfanlu bigboygong zhucele qi396611612 minnongd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