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lao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laow

博文

我也来说说最近的 9天打通任督二脉的新闻

已有 5590 次阅读 2012-5-24 09:2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研究所, 甘肃省

首先转贴这个新闻 :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7968734.html
甘肃卫生厅官网刊文:学“气功”可打通任督2脉 有41名学员已打通

5月12日至20日,甘肃省医务人员真气运行学骨干培训班在武山矿泉疗养院成功举 办。主办方邀请了兰州李少波真气运行研究所所长李天晓和资深教员彭志勇担任教员。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出席了培训班结业仪式,并做了讲话。省级9家医院和各 市州人民医院、中医院、藏医院的领导及医务人员共47人参加了培训。

  刘维忠指出,真气运行学是李少波教授继承和发展中医医学宝库精髓-吐纳导引术所创立的养生保健方法,该法被传播应用50多年,深受海内外人士的欢迎。他要求各医院积极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熟练掌握真气运行学的方法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之中。

   经过9天的培训,学员们全部掌握了静功五步通督法和动功胃肠功、五禽导引的训练方法,感受了真气在任督二脉中运行的经过,体验了博大精深中医的神奇,证 明了经络学说的存在,对中医产生了信心。其中有41名学员打通了任督二脉,有2人因故休学,还有4人因年龄偏大和患有严重疾病暂时没有打通任督二脉。学员 们普遍感受是通督后很兴奋,精力充沛,既往疾患明显减轻或痊愈,饮食、睡眠、二便恢复到正常状态。

。。。。。。。。。。。。。。。。。。。。。。
我在 天涯国观看到的 评论,基本是一边倒的批评批判。
我在 科学网 上看到的评论,也是负面的居多, 相关的博文我就不引用出来了。

但是

1、我对上面大多数人的发言感到非常悲哀 -- 对我们祖先中的先贤所发现和发展的

人体科学居然抱着如此轻蔑的态度。  我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以及科学史的科班专业人士。

  但是,我也是自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修习李少波先生整理出来的,真气运行法。

  正常人,一日三练的话,大多数在几十天内都能达到 打通任脉督脉的效果。

  即便如某位高人的说法,真气运行法的通督只是在意念引导下的“浮阳脉”,但是它的健身养生效果已经非常好了 -- 我曾经在2008年夏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减肥40斤,无论身体多么饥饿疲劳痛苦,只要按照功法静静吐纳几分钟,便可疲累顿消。

  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是个经过现代科学手段验证过的事实。

  虽然我也跟前面某位同样有疑问 -- 中国发现的经络系统是十四经,而印藏一系的则是三脉七轮。

  但这只说明经络系统中还存在我们尚未完全认识清楚的东西,而不能否认经络的客观性。

  实际上,我早已提议进行一个单盲实验 --- 找一大批对经络气功等毫无知

识的年轻人,将 真气运行法 或类似功法的锻炼步骤教给他们,然后指导他们运功

, 如果这批年轻人基本都出现了打通 小周天 和 大周天 的效果,那么 经络的客

观存在性应该被得到确认。

2、 科学网的不少人士,自己没有亲身研究,也没有查阅资料,就大放厥词,完全有违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

3、前面我说过打通任督二脉的时间,就普通人而言,大约每天用3个小时或更多

一点,练习几十天,即总共用时约一百个小时左右,就基本可以达到通督的效果,

当然,由于个体差异,时间有时候会相差很大。

例如:

 我的妻子,大约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她是个家庭妇女,有足够的空闲时间。

 真气运行法每年都定期办几个强化训练班,在这些班上,由于除了吃饭睡觉,

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进行静功练习,因此大多数人的确可以几天内通督 - 因为

根据我的经验,就通督而言,短期的长时间练习,效果要比长期的短时间练习好的

多。

4、 通督产生的效果可能也有差异,真正的通督,应该是人体进入 “入静” 状态

, 即 由 外呼吸 转入 内呼吸。 我尚未达到这种程度,但是 生理学实验的确表明

, 当 人体转入内呼吸的时候, 主管 肺呼吸的相关肌肉将不再主动动作,即这时

候人体主要通过 肺的扩散作用 和 皮肤 ,来供给自身的氧气,众所周知, 外呼吸

自人出生以后就一刻也不能停止, 而 静功锻炼却能够达到减慢甚至停止 外呼吸的

效果, 其 延寿 的秘密之一,也就在这里了。
 
由于最近挺忙的,所以只是把自己对此事的评论集合在这里,行文的条理性很差,大家看看就行了。请谅解。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9703-574338.html

上一篇:物理学中的互补原理
下一篇:真气运行五步功成 - 打通任督二脉

7 陈永金 武夷山 王水 王号 刘洪 zhanghuatian MassSpec1688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