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gnuis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gnuist 致力于气候科学研究,求实创新.

博文

读邹老《梅竹轩诗词选》有感并致邹先生书

已有 3483 次阅读 2012-5-29 10:26 |个人分类:文学与诗词|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诗词, 文学, style, 基础, 人文科学

  余自获得先生赠书后,拜读虔诚,得益匪浅。深感吾辈在文学方面多有欠缺。余今已届黄昏之年,只能是望洋兴叹了!邹老之诗词,乃底蕴深厚之作。据集所述,先生自幼爱好文学,又经高人指点,13岁即能颂诗,称得上古人所赞的“神童”亦毫无逊色。相比之下,吾辈人文科学只学得一鳞半爪,深感国学基础薄弱!

  现虽能记得几首唐宋诗词,但毕竟只是一星半点。我国文学之源乃自诗词始,自从《诗经》以来,历代先贤哪有不能写诗撰文之人?多少总会些文字书画,而现如今,也可能是科技太发达之故,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不在文字功底,而更多的在于所谓的现代化技术方面,在这一点上,余以为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误区,尤其值得探究的是现今我国教育和科技政策与体制。难怪6中全会探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确已是迫在眉捷之举。目前媚俗文化充斥市场,应景颂圣文章比比皆是,应当在文化科技方面有所改革、有所规范、有所创新。

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凡是从旧社会过来之中青年学者,亦或从国外回来报效祖国之学者,不但精通国文,而且精通英文,后又兼通俄文、德文、法文、日文等国文字的学人多多。即以邹老与当年么师都能写出当时国内外瞩目的巨著,就是典例之一。可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据说从国外引进所谓的高端人才,竟要用高薪聘用,年薪高达百万之多,还外加什么房、车等福利,有的竟然引进的是“出口转内销”的学术骗子。  

余自入南大气象系后,邹先生一直就是我多年的老师,但因种种缘由,未及深叙。自80年代起,余与么师往来甚密,常听么师说起邹先生的文才和业绩,如雷贯耳。今夏与江副校长同车返宁,方知邹老又有新著诗集,不胜敬仰之至。此真可说是“相识恨晚”矣!

此外,余虽不才,亦对祖国文学犹为爱好。曾断续有些习作,皆不成大雅。一来是“不懂平仄声,只知要压韵”,写出的诗词既不能成为律诗,又不能成为古体,既不雅,也未脱俗,不伦不类。余特此将已成几首呈上请老师指点迷津。

笔者注:邹老先生为母校南京大学教授,与我的恩师么教授是同校同系好友. 

 

读耄耊老人诗词集有感

 (20111112日)

丁裕国

 诗词言志笔生辉,文理兼长乃大师。

耄耊老人多著述,登山涉水古来稀。

            

          金秋心声(自勉)

               丁裕国

春去秋来琦梦长,古稀才会做文章。 

几经冰雪风吹雨,方有梅花扑鼻香。

 

 

 



https://m.sciencenet.cn/blog-3100-576099.html

上一篇:顺其自然,人之常情
下一篇:再论乱用同音字,破坏汉字系统的恶劣行为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