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机制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已有 10003 次阅读 2012-6-6 05:41 |个人分类:专论—管理学论稿|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设计, 综述, 管理机制

【Blog主人按:这篇王光辉和我撰写的综述文章初稿刊载在《应急管理汇刊》第七卷第二期,电子版可以在http://emr.casipm.ac.cn下载。】
 

摘要:我们认为,机制设计问题是经济与管理世界中的终极问题,它可以是体制设立、法制设计、规则设定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就其应用领域而言,机制设计领域包括两个方面的理论:一是经济领域中的机制设计,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授予了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做出突出贡献的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三位教授,虽然他们的理论并没有使用“经济”这一限定词,而且他们也号称可以为任何领域提供指导和服务,但是,根据其基本假设——自由选择、自愿交换、激励相容——等条件,可以看到这一基于博弈论的理论并不能涵盖带有一定程度强制性和单向性的管理领域;二是管理世界的机制设计,这方面的成果可散见于各类管理学著作,如果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一理论的雏形追溯到亚里斯多德时代,但是,形成体系化的理论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而且相比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尚不够成熟。本文从机制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其基本特点及分类,并重点对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进行综述,随后对当前管理机制设计方向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计,包括我们自己最近两年基于七元组划分的管理机制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最后提出一些进一步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机制;经济机制;管理机制;机制设计理论

 

1、引言

机制源于希腊文mēchanē,原指机器内部各组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制动原理[1]。广义的机制可以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具体包括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各种变化机理。《辞海》对于机制的解释包括:用机器制造的;机器的总体构造和工作原理;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各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复杂工作系统或自然现象的演变规律[2]。机制研究往往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由于各学科得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存在差异,机制研究出现了所谓的丛林现象。有学者将机制简单对应到现实中的制度和规则,有学者强调机制的可操作性,将其定义为加入现实制约后的机理[3],还有学者从系统的角度,将机制理解为系统内部要素间的耦合关系与作用机理[4]

本文将机制的基本内涵总结为三个层次:首先,物理学术语的机制是指系统符合物理性质的状态或结果的现象,如自行车传动机制、曲柄连杆机制等;其次,以生物学、医学为代表的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机制内涵逐渐被扩展为生物的功能,具体包括生物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间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等,如光合作用、肌肉收缩机制;最后,机制被扩展为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般性工作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用人机制、逆向机制等。

2、机制的特点及分类

机制内涵的多层次性决定其特点及分类的多样性,本节将以机制的基本内涵为基础,通过回顾和总结理论界对机制特点及分类的研究,进一步阐述和扩展机制的基本内涵。

2.1 机制的特点

用系统科学的思想研究机制,可以全面把握机制的一般性特征,成为机制研究初期的主要视角。马维野等人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将机制的基本特点总结为:依存性,即任何机制都需要依存于某系统而存在;自控性,即机制对系统要素运动有自动调节的作用,当某要素出现偏差时,机制会通过自适应机理将其重新调整至系统机制正常运行的轨道上;内在性,即相对于环境因素而言,机制更加强调系统进化的内在因素;规律性,即机制依某种内在规律发生作用,机制的规律性具体可以体现为系统机理的操作性;多重性,即系统往往同时具有多种机制,同一机制亦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系统;自然性,即机制本身属中性,无进步反动之分,其作用效果服从于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外依性,即机制的作用效果受限于各种时空因素及其他外部条件的影响[5]

郝英奇则从组织管理的视角对机制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并以管理动力学的术语表述为:自然性,即机制的设计和运行应符合基本的自然规律,以顺势而为、自然而为的方式达到预期效果;自为性,即机制设计完成后,只需给定相应的条件,机制就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运行轨迹自行运转,类似于上文中的自控性,如自行车的传动机制只要有足够的力就能保证自行车的前行;因果性,即机制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耦合而成的连动装置,只需给定机制的设计参数,即可根据既定的因果关系实现机制的功能;可控性,即人们能够通过干预机制的因果链,实现对于机制的调整,使其符合人类的需要[6]

此外,考虑到不同行业的属性,其机制的内涵和特征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经济领域,市场机制的特点可以总结为自主性、平等性、完善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有序性[7]。在管理领域,鉴于供应链机制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供应链各机制的相互作用,为市场客户提供更完整的产品组合,可以将其特征总结为客观性、相关性和自发型等[8]。在法律领域,法律的强制性和普世性决定其具有意志性、行为性、普遍性、公正性、确定性和技术性等特点[9]。在国际合作领域,具体的金砖四国合作机制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开放的对话和合作、成员国间合作的协调和互信、解决分歧的交流平台等[10]

2.2 机制的分类

不同的行业属性、不同的形成动因、不同的作用方式、不同的作用强度决定机制的类型具有多样性,且不同机制的特征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节依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将机制的类型进行总结和分析如下:

1)按照机制的形成方式,机制可以分为自然机制和人为机制两类。自然机制是指自然形成的机制,如细胞分化机制,火山喷发机制等;人为机制属于控制措施的优化机制,如防洪机制,激励机制,拍卖机制等。由于本文主要考虑社会科学领域的机制,故人为机制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2)按照机制的形成动因,机制可以分为自发型机制和助发型机制两类。自发型机制是指伴随系统的建立而自发生成的机制, 如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助发型机制是指非自发生成、需要系统自身有目的地建设或外部因素促进生成的机制。人为机制一般都属于助发型,如加强某某机制建设、应急机制设计等[5]

3)按照机制的作用方式,机制可以分为拉式机制、推式机制和复合机制三类。拉式机制强调系统的初始动力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需求产生,如市场机制;推式机制的原动力来源于机制的实施者,系统要素在强制性推理的作用下,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运行,如军队中的长官意志机制;复合机制是拉式与推式结合起作用的机制,如党内生活的民主集中制。

4)按照机制的作用效果,机制可以分为导向型机制、均衡型机制和动力型机制三类。导向型机制对机制所需实现的目标进行了设定,通过目标对机制参与者的行为进行指导性的约束;均衡型机制则以达到各参与者目标之问的均衡状态为依据进行设计;动力型机制用以驱动相关参与者或其他元素为依据,使其行为趋向机制设计者制定的目标,如激励机制。

5)按照机制的作用强度,机制可以分为主导型机制和从属性机制两类。主导型机制是指在系统的多种机制中,对系统运行起主要作用的机制;从属型机制是指那些起次要作用得机制。机制是主导型还是从属型往往视系统的环境和系统的目的而定,条件变化时这两种机制可互相转化,正像矛盾运动所遵循的法则一样。例如高校系统有教学机制、招生机制、就业机制、干部选拔机制、资金运行机制、科学研究机制、后勤保障机制、监督检查机制等。

6)按照机制所属的领域不同,机制可以分为经济机制、法律机制、管理机制、国际合作机制等。其中,管理机制一般用来规范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随着社会进步和管理学发展,人本身的特点也逐渐成为考虑重点;经济机制往往是定价机制、拍卖机制、委托代理机制、最优税收机制等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

此外,机制还可以从系统分类的角度,将其分为宏观系统机制与微观系统机制、动态系统机制与静态系统机制、开放系统机制与封闭系统机制、线性系统机制与非线性系统机制、实体系统机制与概念系统机制、良性系统机制与恶性系统机制、孤立系统机制与联动系统机制、简单系统机制与复杂系统机制、可控系统机制与不可控型系统机制等。

3、机制设计的基本内涵

机制设计是对上述机制基本机理和作用方式进行分析,并通过调节相关指标对机制的运行轨迹进行规划。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机制设计的定义和分析尚未统一,主要包括经济、管理、法律等领域的分析。通过选取几类较为典型机制设计的基本内涵,本节进一步提出管理机制设计定义。最早的经济机制设计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其核心思想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通过设计一定的博弈规则,实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以及保证机制正常运行。因此,在经济学领域,机制设计可以定义为在预定经济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寻找相应的博弈规则来实现该目标。钱颖一将上述定义进行扩展,认为机制设计是指在给定一个组织的目标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设计一套规则,使得每一个参加组织活动的人,在掌握私人信息的情况下出于自身利益行事,其最终结果也能够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11]。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机制设计可以理解为分析问题的思路、框架和方法,即机制是学术上的说法,对应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就是制度和规则。例如,平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体现的就是机制制度层面的内涵。

通过总结上述学者对经济机制及社会其他机制设计的界定,本文将管理机制设计的基本内涵简单地总结为:为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而设计出来的一种涵盖了原则、模式、规范及流程,基于相关事物的机理,考虑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具备一定能动性的解决方案。

4、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

国外理论与实践界已经逐渐形成机制设计与研究的相关领域,且在经济机制设计领域的成就较为显著,故本节将选取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作为综述的对象,对其历史起源、理论内涵和应用进行回顾。

4.1 经济机制设计的历史起源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至上世纪30~40年代,当时经济学界存在一场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行性的著名论战,论战发生在以哈耶克(FA Hayek)与兰格(Oskar Lange)为中心的经济学家之间[12]。以哈耶克为中心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机制不可能获得其正常运转所需的信息,而市场机制就可以节约大量的信息成本。相反,以兰格为中心的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他们所设计的经济机制完全可以解决哈耶克所指责的信息问题。随后,哈耶克等人又提出计划机制解决不了激励问题,兰格则执著地认为只要给他一个大型计算机,他会把整个经济运转得井井有条[13]。此次社会主义大争论将能否解决激励问题作为计划与市场之争的主要焦点,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总结提供思路。

虽然这场大争论最终没有得到确定性的结论,但赫维茨(Leonid Hurwicz)注意到哈耶克和兰格等人所关注的共同点。信息及其信息分散是什么?它们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什么意义下认为信息成本是大还是小? 激励相容的什么?其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如何进行界定?随后,赫维茨在其研究中通过统一的模型,研究什么是信息分散化经济机制,提出激励相容的基本内涵,并逐渐总结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4.2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根据上述分析,不同的机制会导致不同的信息成本、不同的激励和不同的配置结果,即经济机制的信息有效性和激励相容性可设计和评价机制的优劣(图1),学界普遍认为赫维茨、马斯金(Eric S. Maskin)和迈尔森(Roger B. Myerson)是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代表性人物。由于经济机制的运行总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信息的维度往往是影响机制运行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考虑到信息的成本,需要在机制设计过程中减少信息维度及其传递的过程。如图1所示,作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另外一个核心的概念,激励相容的内涵是赫维茨197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他还同时给出了激励相容不可能性定理,并在之后的数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分析制度问题的一般化框架[14]。然而,在不同的博弈规则下,激励相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马斯金对各种情形下什么样的社会选择规则是可执行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系统性地研究经济制度的设计和这些制度是如何影响人们的互动行为和配置结果的,并通过其论文纳什均衡和福利最优化,提出了纳什均衡实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15]。迈尔森则通过1981年发表在《运筹学研究》上的最优拍卖设计一文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经济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拍卖问题和监管问题[16]

1  经济机制设计的基本框架[略]

总之,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作是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所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社会目标,能否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以达到既定的社会目标,具体包括激励相容、显示原理和实施原理三项主要内容。首先,激励相容是指在设计机制的时候,要考虑到一个基本的约束条件,即人们会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为自己的利益去做选择,设计的机制必须要与人们的自身激励相一致。其次,显示原理是指在激励相容的约束条件下,设计最优机制通常是一个很复杂的数学问题,迈尔森把这个复杂的问题简化成一个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它所对应的是一组特殊的机制,即直接显示私人信息的直接机制。迈尔森证明在寻找最优机制时,只考虑直接机制与全部机制是等价的。最后,实施理论是指给定一个目标,是不是可以设计出一个激励相容的机制来实现这一目标?通常在一个机制下有很多均衡点,有的均衡点能实现目标,有的则不能,马斯金在其研究中对所有均衡点都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进行分析。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一直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国外众多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除了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外,Atila AbdulkadiorgluBaron D.Dirk BegremannVijay KrishnaJena-Jaeques LaoffntR. Preston McAefeThomas R.PalrfeyMaeleod等学者在该领域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此外,赫维茨在中国的学生田国强早在1989年就通过《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辑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在国内进行介绍。随后,田国强通过信息效率与激励机制设计一文将机制设计理论定义为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设计一套规则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17]

4.3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

随着迈尔森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应用于拍卖机制的设计过程中,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扩展,具体包括拍卖机制、定价机制、契约机制、垄断定价机制、委托-代理机制和最优税收机制等。国内也有相关学者对上述不同经济领域的机制设计进行分析和总结。例如,有学者从传统拍卖机制的基本内涵出发,对单阶段的VCG、一级价格和向上叫价组合拍卖机制的理论模型、拍卖过程和机制设计问题进行探讨,并分别对两阶段和三阶段组合拍卖机制的设计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时钟-代理拍卖和新型三阶段组合拍卖机制的用户选择策略[18]。还有学者针对具体的国有资产拍卖,分析比较了单位需求和线性需求条件下同质多物品拍卖的最优机制设计,并尝试分析我国国有资产分离过程中的拍卖方式的选择问题[19]

考虑到经济机制的核心思想是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国内学者将这种思想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尝试和扩展。例如,考虑到电力系统的特点和不完全信息问题引发的发电商策略性行为,而影响到电力市场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学者应用机制设计理论、供应函数均衡、cuomot模型、stackelbegr模型探讨发电商的策略性行为和激励性发电上网竞价机制等问题[20]。通过对技术开发委托代理关系特点的分析,曹兴利用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设计三阶段对策模型,建立同时可以分析隐藏行动、隐藏信息道德风险的总体框架,并运用米尔利斯-霍姆斯特姆模型对每种可能情况下的最优合约特征进行分析[21]。此外,学术界还基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对房地产市场博弈、项目管理中激励问题、腐败风险防控、中国农村扶贫机制改革、国有资本营运机制、高校科研管理、医院公益性保障等方面的机制进行设计和分析。

5、我国机制设计理论研究状况综述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国内市场机制改革以来,我国很多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和延伸上述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并提出更为一般性的机制设计思路。本节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对国内机制设计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5.1 从宏观尺度对机制设计的研究

机制设计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国内学者主要从管理学的领域对国内机制设计理论的相关思想进行研究。继承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和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张勤生、汪应洛等学者提出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应该重点研究权责对等、信息和激励问题,合理的权责对等配置、信息运行的低成本和激励相容性的满足是一个可执行机制的必要条件,研究还将经济环境、信息空间、配置规则、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等作为机制设计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22]。从被管理者激励的角度出发,有学者利用状态与回报的对比分析,提出管理机制设计的四个主要步骤(图2):倾向分析,分析被管理者有哪些自发追求;回报分析,针对每一种倾向分析被管理者有哪些可以提供的回报;状态分析,达到管理目标时被管理者的各种标志进行分析;通过构造把状态与回报相连接[23]

2  管理机制设计的主要步骤【略】

不同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李学栋等学者认为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应纳入管理系统设计理论,并将具体的机制设计流程总结为:情景分析;机制选择与机制体系确定;机制内容确定;机制作用方式设计;机制作用强度确定;机制作用范围确定;机制系统化研究;机制对系统支撑要求分析等[24]。陈砣则从还原论的角度将管理机制分为机制运行的对象S、机制运行的目标O、机制运行的规则R、机制设计者M、机制的外来干预强制力P、系统的均衡E等部分,并提出目标-系统均衡的OE设计模式[25]。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思想,郝英奇提出组织管理的动力机制,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将组织管理的微观机制总结为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将相应的宏观机制总结为导向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控制机制的统一[6]。陈安从机制的本意入手,将其构成元件分为参与者、关系及约束三个类别,参与者又可分为主体、客体与介质,约束又可分为时间规制、空间规制及能量规制,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该学者还围绕公正、公平、秩序、利益、效率等管理机制的特定目标展开,提出机制设计的基本模式、间接模式、变制模式及理想模式[26]

5.2 机制设计的应用类研究

不同于4.3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本节主要总结和分析某些特定行业或领域的机制研究。企业成长机制主要是探讨企业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成长,对应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环境学派、资源依赖学派和集群理论的战略思想,可以将企业成长总结为内部成长、并购成长和网络化成长三种基本方式和机制[27]。对于企业产权安排存在权利与责任不对称的问题,通过提出规范的责权利安排,重新界定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并通过先改后“股”的方式,可以对企业内部的收人分配和治理结构作出新的安排设计[28]。对于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环节,考虑到合作型供应链组成成员的自治性利益要求,必须制订相应的利益协调和激励机制,保证供应链合作总收益的合理分配并激励各个成员按照合作目标行动,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的优化和协调。鉴于此,通过对一般合作型供应链的分析,可以提出一个供应链协调支持的3层结构模型, 并给出利益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的一般描述和一个基于静态线性转移效用的激励机制设计思路[29]。对于企业具体的债务运作环节,公司债务为经理提供了风险转移激励,有学者通过考察银行监管下的消除风险转移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证明了银行的监管降低了股东消除风险转移激励的机制设计成本[30]。借鉴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可以从动力机制、发展机制、约束机制和风险机制等角度,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进行分析。

针对某些特定的行业,不同运作环节设计的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具体的环境排污问题,从合作的角度研究监督者如何设计机制引导多成员在环境排污问题上进行合作以优化使用环境资源的问题,并通过预算非平衡方案的Nash均衡结果为Pareto最优,得出环境排污合作的激励机制[31]。然而对于排污的申报机制而言,基于不完全信息Stackelberg动态博弈模型,有学者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制度中政府管理机构让各排污企业申报排污量的博弈模型,并分别就政府管理机构的平均主义与非平均主义偏好两种情况对模型进行了分析[32]

5.3 应急机制研究综述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应急领域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应急机制的基本分类角度。例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第三部分将运行机制分为预测与预警、应急处置、恢复与重建和信息发布四部分[33];基于应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某些研究将应急机制具体分为监控与启动机制、处置与协调机制、运行与评价机制、监督与奖惩机制和终止与补偿机制[34]。然而,国内学者对于某些特定应急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层次相对较浅。针对应急过程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存在的冲突,信息效率低下,沟通不畅以及信息成本过高等问题,利用激励相容机制的思想,可以完善应急激励机制,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的相容;疏通信息传导机制,提高信息效率,降低应急机制的信息成本等[35]。对于具体的应急指挥机制,有学者通过分析应急指挥体制的基本构成,并利用计算组织理论对指挥机制上下级间的任务关系和平级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和优化,提出较为一般的指挥机制设计思路[36]。对于具体的应急终止机制,基于有限情形的最优停止理论对应急管理的终止机制进行建模,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型改进和完善的可能性,将该终止模型进一步扩展至整个应急过程,可以部分解决应急中的动态终止决策问题[37]

6、总结与展望

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以机制设计为关键词或题名进行检索,分别获得631238491398项相关研究成果。如果按照发表日期对上述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近年来机制设计的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通过将其与国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国内外对于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具有文献资料量大、文献资料体系性差、应用类文献的论证不足以及仅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自成体系等特点。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机制及机制设计的基本内涵、特点和分类,分析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基本思路和具体应用,并通过广泛总结一般性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对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总之,鉴于当前国内外机制设计理论尚未成熟等特点,后续研究可以基于还原论的思想,在明确机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图论、博弈论及多目标规划的思想,对机制主体、客体、介质、关系、时间规制、空间规制及能量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提出机制设计理论的一般性设计流程及其思路。

参考文献

37篇【略】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483-579088.html

上一篇:人才的奢侈品消费时代已经到来,物美价廉不再是潮流
下一篇:【机制的故事22】眼镜被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去怎么办

5 刘旭霞 李本先 曹聪 zzjtcm yxh316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