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杂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震洪 原创博文, 真情流露。引用请注明作者出处。w_zhenhong@126.com

博文

一个大学女生的北海实习感想

已有 5410 次阅读 2012-6-10 17:50 |个人分类:作品|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生态学, 实习, 北海, 贵州大学, 大学女生

我们此次的实习地点是北海,对于我们班大多数都是贵州的孩子来说还是挺激动的,我们可以看到大海了,一望无际的海面,起伏的浪花,美丽的夕阳,柔软的沙滩,明媚的阳光,这些对于海洋的描绘终于可以自己去领略了。然而作为生态学的学生,我们有这次机会可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滨城市的植物类型,也是让我们很期待的。

为期四天的行程从2012531日晚730准时开始了,由《环境生态学》和《旅游生态学》实习课程的王震洪老师和祝小科老师带队,全行29个人 ,我们坐着大巴车,在欢声笑语中经过12个小时,终于感受到明媚的阳光,呼吸到咸腥的空气,北海,我们来了。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濒临北部湾,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北海是一个浪漫的城市,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北海地处热带,阳光充沛,雨量充足,植被丰茂。大陆和海岛沿岸有众多天然优良海滩,海水温净碧透,浪软如毯。北海三面环海,东面是陆地,唯一的缺陷是不能看到海上的日出,但是这里的夕阳却是很美的。

   我们这次行程可以学到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海底世界”是我们第一个考察的重点,它相当于一个海洋博物馆,玻璃窗内有各种的珊瑚,鱼类,水母,很是漂亮。海龟馆里的大海龟,憨态可掬,非常惹人喜爱。因为北海是浅海,没有大型的鱼类,所以陈列馆里有大型的海洋动物标本,海豚,鲨鱼,海狮等。海底世界里的时光隧道可以360°的看到海洋生物在我们身边游过,人与自然很是和谐。大江埠风景区是我们的第二站,那里保持着原始土族部落的生活习惯,景区内建筑独特,风情奇异。里面的海洋战船博物馆收藏了很多海盗船和运输船模型,让人叹为观止。土族部落的人对火是很崇拜的,他们有很多关于火的绝技,在我看来都太过惊心动魄了。之后终于去到期待已久的被誉为“天下第一滩”银滩,可以想象同学们的兴奋,一到宾馆,迫不及待的换好游泳装备,风一样的投进了大海的怀抱。白色的沙子软软的穿过脚心,温柔的海风吹过脸狭,浪花亲吻脚丫,觉得太幸福啦!第二天我们乘船出海,美丽的大海,美味的海上烧烤,还有海上表演,让人赏心悦目。之后我们去了北海老街,那是有一百年历史的老街了,沿街全是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很有底蕴。我们的最后一站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冠头岭,里面的观海台可以看到与天相接的大海全貌,非常震撼。

这次实习虽然时间很短,但是让我学习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还是很多 。第一是感受到了大海,了解了那么多的鱼类还有珊瑚,贝类。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热带植物,沿街高大的霸王棕,还第一次看到结果的芒果树。不过北海不产椰子,当地所吃的椰子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此次唯一的遗憾是没能看到红树林,希望以后有机会能看到。其次,因为这次是全班一起去的实习,增加了全班同学的凝聚力,以前同学间还是有很多小小的隔阂,通过这次同学们的友谊增加了不少,我也有机会了解他们更多。还有我们的老师,以前没有这么多的接触,通过这次的实习,让我看到了老师们的亲和力。去旅行社签合同那次,觉得王老师很睿智,做事很谨慎,这些都是我们该学习地方。还有回学校的那天坚持把我们每一个人都安全送回寝室,非常有责任感,大家都很感动。最后一点,这次实习真的是让我痛并快乐着,在去北海实习之前其实遇到很多麻烦,因为帮着老师负责一些实习的事情,一方面要按老师的指示做事,一方面全班三十个人,一人一个想法,大家又是同学,他们的问题也要解决。我夹在中间,利益,自私的冲突,让我觉得很烦,甚至觉得委屈,其实不关我的事,我不是班长,但是我还是在帮忙,大家为什么就不能体谅呢!不过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觉得一个人有了责任后最不能做的就是撂摊子不管了,虽然麻烦不断,但是还是解决了。当大家一起出去实习,玩的那么高兴的时候,有些东西又释怀了。把一件事做好不容易,不过再烦的事都会过去,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再坚持一下,也许事情就很好的完成了。

我们现在是大三了,还有一年就即将毕业,非常珍惜这次实习旅行,今后我们可能会去很多很多更漂亮的地方,但是绝不可能再全班一起了,也不会有现在的心情,整天的唱歌,整天的说笑。年轻是首美丽的歌,愿这美丽的一曲都美丽的留在我们同行的29个人记忆里。

(贵州大学生态专业09级李炯婵)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702-580745.html

上一篇:五律*黄岩岛
下一篇:美丽宝岛(1)台北

5 罗帆 周素勤 李璐 徐耀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