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科研生活:新时代的巴山夜雨 精选

已有 8551 次阅读 2012-7-6 09:12 |个人分类:读书偶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研生活, 巴山夜雨

中国近代的小说家,有一位我始终只知其名,没有看过他的小说,其人是张恨水。原因在于教科书上没有推荐过他的文章,评论中将他的小说评价不高,有鸳鸯蝴蝶派之说。最近电子书上翻遍了,没有当下可意的书,偶尔翻了翻量还不小的鸳鸯蝴蝶小说。睡觉前的读书总是读的很快,居然读了两部:《傲霜花》和《巴山夜雨》。这两部书内容大体类似,描述的场景也基本雷同。前者侧重于描述重庆和西迁的文人,后者描述大轰炸下的文人众生相。尤其是《傲霜花》,原名第二条道路,所谓第二条道路就是当文人决定不再坚持原来的清高,可以选择走其他的路,统称为第二条道路。在这两本书中,给人非常强烈的感觉是,文人,即便是极其有名的文人,也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这里的保障是最基本的保障:吃饭。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大多数时候,连起码的人格尊严都没有保证。很多人走了第二条道路,做官,做商人,或者嫁给了商人或者官员。也有人坚持了自己的操守,延续了自己的贫困。

 

   中国的今天,不要说有名的文人,就算是没名的,只要是在高校有个正式职位,吃饭应该不是问题。就基本的生活条件来说,比巴山夜雨中的穷教授们已经如在天堂中。其中有句话:夫人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孟子中的一句话,有两个解释,其一,人的精力有限,只能做好有限的事情。其二,人应该遵从一些基本的原则,有些事是不能做的,然后才可能做成一点事情。张恨水的解读是第二种,我也认可这个解释。在中国当下,我们自己都觉得是个浮躁的社会中,虽然没有了巴山夜雨的困顿,但是精神上,似乎并没有摆脱当年那些穷教授面临的困局:是否走第二条路。当然今天的第二条路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也未必想走就能走得动。但是其原理似乎还是很相似。现在社会宽容多了,我们有更多的选择自由。但是真的很自由吗?就我过去十几年的经验,人是否走第二条路,怎么走第二条路,都不是很简单的事情。我们都经历过很多次选择,但是每次我都感觉类似要走第二条道路一样。

 

第二条道路一,放弃自己的专业。记得当时从数学所毕业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留在数学所继续做点数学。虽然明知道做数学是个艰苦的活,但是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做别的学科挣钱去。可惜天不从人愿,我所在的方向不是数学所的主流,想留也留不下。那就只能去其他地方。当时的感觉是自己堕落了,本来学数学的过程中,有无数的梦想,希望有一天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做点成绩,现实不给这个机会。后来来到自动化所后,好多年内心的挣扎,以至于见到同学和老师都有某种愧疚。这种敝帚自珍的心理尽管可能并不是最好的,但是现在想来还是非常珍惜,那是一种对自己道路的喜爱。当然现在看来,我还是吃数学那碗饭,仅仅是在圈子外吃罢了。

 

第二条道路二,放弃国外科研的机会。若干年前,有一天接到一个学术界前辈的来电,说请我到他那里做访问,已经准备好了基金。听到的第一句话,我很感动。因为他很认真地在帮我,也主动给我提供条件。在那前后不久,另一位教授也发出类似的邀请。辗转踌躇中,我在想是否接受邀请。显然,去了,对我的个人科研肯定是有帮助的,毕竟那时候国内的条件并不好。假如我那时候还是个孤家寡人,人生道路可能就此有重大转变。但是遗憾的是,我早早当上了导师,并且已经招收了几个博士生。实验室也刚刚有起色,我还是个走不开的人。思前想后,婉言拒绝了两位教授的善意帮助。迄今,还有我的学生说我可能做了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选择毕竟是自己感觉驱动的,好坏都是自己应得的,我只有感激。

 

第二条道路三,放弃当官的机会。有一天,上级机关领导来电,要找我谈话,说为了某个新成立的部门要招聘一个领导。这对我来说,也很感动,因为我并没有主动要求去做官。感动中思考何去何从。从理性上,没有什么好比较的,各有好处。那就问问自己的心,我还想不想做点科研,如果想,那就做,如果不想,那就可以去。磨叽了几天,终于想通了,多年来我放弃了很多机会,无非是要找到内心的安宁,我还是想做点科研的。做了充分的准备后,和两位领导面谈中,老老实实的告知了我的想法,在感谢中,两位领导也很开明,体谅了我的婉拒。到今天,我还是觉得两位领导并没有责怪我的不领情,感谢他们。

 

第二条道路四,沿着成熟道路走。我在专业上有三次转型。前两次都是因为条件不允许,必须转型。最近一次则不是,在原有的方向上,有了很好的产业基础,也有了小小的空间,本来可以继续走下去。但是心里没有说服自己,尽管那个方向我可以一直做下去,但是感觉上总是缺点什么东西,缺什么呢?思来想去,还是缺少点自我认同的感觉,没有找到如鱼得水的感觉。那就另开一条路吧。离开自己成熟的领域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是不离开,可能没有自己的感觉。在继续坚持原有方向的研究情况下,新的课题方向开始了。近两年的感觉表明,比原来的方向感觉好些,当然并不能表明我能做出什么天大的成果,仅仅是告慰了自己的心灵。

 

在新时代,尽管已经摆脱了吃饭的烦恼,但是发展的烦恼在任何时候都不是过时的话题。我们会被周围的氛围影响,会被自己的内心牵着走。如何走好属于自己的第二条路,在一个分叉点如何做好自己的心灵选择,这也肯定是永恒的话题。人之所以不是乏味的活着,我想可能就是这些不经意到来的变化让人有一种新的希望。如果每个人都能准确预报明天的自己,那不会是有趣的人生。路到底走哪一条更好,并没有客观的定义,但是正如在巴山夜雨中一样的,我们可以在苦难中寻找快乐,更何况在现在已经吃饭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总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跟着潮流似乎是大多数人的走法,坚持自己的路也不失为一条有意义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可能还能有所为。

 

silong.peng@ia.ac.cn

2012.7.6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6-589369.html

上一篇:科研:先立地,后顶天
下一篇:科研生活:培养超视距的心灵

42 曹周阳 王善勇 刘蓉晖 刘旭霞 张玉秀 唐常杰 梁建华 王晓文 张伟 李土荣 张南希 孙学军 武夷山 孔梅 魏武 鲍海飞 黄寿光 曹广福 褚昭明 刘文 苏先创 刘世国 唐小卿 李丕鹏 陈志刚 张龙海 龙涛 赵凤光 程伟 张坤 黄继红 刘智 张海权 zhanghuatian hjwjohnny neilchau luxiaobing12 ghliu921 Araneae11ZX hmaoi mbb GG_a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