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基金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wmf

博文

我与吴瑞奖学金的故事——岳锐(第二届吴瑞奖获得者)

已有 9578 次阅读 2012-7-17 10:00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style, 故事, 奖学金, 吴瑞奖, 岳锐

我与吴瑞奖学金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第二届吴瑞奖学金得主岳锐,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教授实验室。前段时间在科学网博客上看到了高翔的文章,感觉很是亲切,没想到几天后就收到撰写博文的邀请。一直以来接受着吴瑞基金会各位老师的无私帮助,借此机会能为这个大家庭出一份力我实感非常荣幸。

还记得第一次听说吴瑞教授与CUSBEA项目是在2005年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的新生入学典礼上。当时的导师代表生化细胞所廖侃研究员发表演讲时简略回顾了新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除了让我们研究所引以为傲的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等历史成绩外,他还着重强调了吴瑞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发起的CUSBEA项目,他本人当年也是通过CUSBEA考试才获得了进入Johns Hopkins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当时的我不禁对吴瑞教授心系祖国,薪火相传的义举暗暗赞叹。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当中,我陆续接触到了多位CUSBEA项目的受益者:生化细胞所细胞信号转导团队成员,密西根大学的管俊林教授;Cell Research常务副主编,原Cell杂志编辑李党生教授等等。他们扎实的学术功底,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我热情无私的支持和帮助让我越发对吴瑞教授心生感激。当2008年吴瑞教授去世,管俊林教授在生化细胞所年会上提出要创办吴瑞奖学金并号召广大学子积极踊跃报名时,我不假思索的决定申请第一届吴瑞奖学金。原因很简单,我看中的不是1000美元的奖金,而是其背后一个无形而巨大的学术资源网络,那就是吴瑞基金会一直以来的承诺:将对获奖者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无私的帮助和指导!而一届又一届的吴瑞奖学金得主又会形成新的网络,并将这一传统不断延续下去。

之后的申请经历与高翔有些类似,我顺利通过了初试进入面试。当时的情况是我的文章刚刚在Cell杂志完成第二轮修改,最终是否能够被接受仍然是个未知数。我的面试老师包括了大名鼎鼎的王晓东教授和许田教授,他们详细的询问了我的课题进展情况和以后的发展规划。我原本以为自己对课题情况了然于胸,所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准备科研规划方面,以至于在回答科学问题时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条理性和从容淡定,导致与首届吴瑞奖失之交臂。200910月,我的第一篇文章终于在Cell杂志发表。在2010年生化细胞所的年会上,管俊林教授听了我的学术报告后积极鼓励我再次报名申请吴瑞奖学金,于是我重拾信心,开始了第二次申请的历程。

与第一次申请有所不同,我在通过初试后突然接到了参加第60届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的邀请,而碰巧吴瑞奖学金上海考场面试的时间正好与此次大会时间冲突。机会难得,情急之下我和复旦大学雷凯同学共同向吴瑞基金会说明情况,希望能够调整一下上海考场的面试时间。令人感动的是,基金会的老师迅速作出安排,单独给我和雷凯在从德国回来后加开了一场面试,这样我们才有了远赴德国与大师们交流的机会。除了雷凯之外,我在2010年的德国之行中有幸结识了第一届吴瑞奖学金得主钟波(我们在德国是室友),以及同样正在申请第二届吴瑞奖学金的北京大学游富平,清华大学高翔。在美丽的博登湖畔,在迷人的美酒和悠扬的音乐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彼此交流了科研心得和申请吴瑞奖学金的历程。

20107月,我和雷凯步入了位于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私人”面试考场中。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我悉心准备了自己课题相关的各种科学问题,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面试我的管坤良和熊跃等三位老师却只让我用两分钟的时间来介绍我的工作,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我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展望,以及对当下中国科研现状的评析。凭着我几年来在裴钢教授实验室中的耳濡目染,我把自己一些最真切的感受说了出来,表达了自己要脚踏实地,把小事身边事做好进而才能把大事国家事做好的态度。同时,我也表达了自己乐为人师,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育人”为先的科研理念。最后,我展示了自己哪怕延期毕业也要把手头第二篇文章完成的决心,因为我在乎的不是何时获得学位出国深造,而是真正学到了多少东西。三位面试老师的聪明和敏锐程度让我钦佩,有些尖锐的问题实在答不上来我只能抱歉的说自己还没有想清楚,不知道如何回答。然而老师们却并没有因此表示失望,而是在面试的最后阶段给我以很高的评价,并让我记住自己说过的话,要像吴瑞教授一样本分做人,踏实做事,等待有朝一日羽翼丰满之时报效祖国。走出考场后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老师们的话至今回响在我耳畔。不久之后,我和雷凯,游富平接连收到了获奖的喜讯。一年之后,高翔也喜获第三届吴瑞奖学金。兴奋之余,我们戏称“林岛”“吴瑞”是一家!

与第一届吴瑞奖学金颁奖仪式不同,我们第二届的获奖者们有幸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一届吴瑞学术大会上汇报自己的工作并拜会了多位专程从国外赶来的华人科学家们。会上我认识了吴瑞基金会会长孙晓红老师,她高度评价了我们的成绩,并主动提出要为我们今后申请博士后提供推荐信等全方位的帮助。同时,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老师也对我的工作和今后发展方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最后离开北京的时候,我还有幸搭乘Eric Xu老师的专车一起前往机场,途中得到了他的诸多指导,真可谓收益良多,不虚此行。

接下来的博士后申请过程中,我在确定了以成体干细胞作为研究方向之后,向多位吴瑞基金会的老师征求意见和推荐信。孙晓红老师通过在UCLA工作的吴虹教授(吴瑞基金会Board member)帮我联系到了Whitehead InstituteRudolf Jaenisch教授,管俊林老师亲自打电话帮我联系了他在密西根大学的同事Sean Morrison教授。另外,谢霆老师和李党生老师也都在我申请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帮助。正是因为他们,我才有了到美国面试博士后的机会,并最终选择在Sean Morrison教授实验室进行造血干细胞微环境的研究。在定好了实验室之后,我紧接着开始申请博士后Fellowship,吴瑞基金会的老师们一如既往的为我提供推荐信,并给与我高度的评价,令我深受感动。201110月,我正式加盟了Sean Morrrison教授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新实验室,开始了我的博士后生活。同年11月份,我得知自己获得了美国知名的Damon Runyon Cancer Research Foundation Fellowship Award,以及为期三年共$159,000的资金支持。兴奋之余我马上把这一消息告知吴瑞基金会的各位老师,以感谢他们的无私支持与帮助!游富平和雷凯与我差不多时间来到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2011年感恩节期间,我还专程到休斯顿和在MD Anderson研究所的钟波欢度节日。孙晓红老师离我很近,希望能有时间和几个同学一起前往探望孙老师。

    现在的我正在努力学习通过小鼠遗传学的方法来探索造血干细胞微环境的调控机制。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从研究斑马鱼血液发育到小鼠造血干细胞调控,虽说都是血液领域的研究,但是方法学上却有较大的不同,我正在努力调整自己尽快进入角色,争取在博士后阶段做出更大的成绩。我想在此再一次感谢吴瑞基金会各位老师的帮助,并希望和各届吴瑞奖学金的得主们继续保持联系。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携手共同为中国生命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岳锐

20127月于达拉斯


                   密西根大学面试博士后期间造访管俊林老师实验室


                           Whitehead Institute面试博士后留影


            2011年感恩节与首届吴瑞奖得主钟波在休斯顿“姚餐厅”



https://m.sciencenet.cn/blog-655618-592905.html

上一篇:2012年度吴瑞奖学金面试工作圆满结束
下一篇:我骄傲,我是吴瑞人——任婧(第三届吴瑞奖学金得主)

4 曾新林 徐索文 张海霞 dangp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