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夯实科学发展根基 ——记“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已有 2503 次阅读 2012-7-18 10:54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 2011


本刊见习记者 唐琳

学科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学科是知识传承的载体,学科是科学共同体的纽带……

如果将人类的科学知识体系比喻为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它的枝干和根脉就是学科。

学科作为知识体系结构分类和分化的重要标志,既在知识创造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也在知识传承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发展科学技术必须保持学科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学科建设是一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带有根本性的基础工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在20123月最新出版的《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中说道。

最基础的学科,关乎一个民族跻身世界的风采,关乎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根基。

如今,当世界各国都寄望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赢得发展先机,科学地选择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进一步夯实科学发展的学科基础变得至关重要。

为此,不断关注科技的新变化和社会的新需求,持续地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以支撑和引导国家发展战略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

20094月,中国科学院学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启动了“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正式拉开了探索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的帷幕,同时这也是两院院士在学术引领方面的一次示范。

学科起源

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知识体系不断发展和分科深化的结果。从最早独立的一批学科诞生之日起,学科就一直处于不断的成长与发展之中。

文艺复兴以来,随着人类对于自然和自我认识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近代学科体系初步形成。17世纪发生了科学革命,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渐次分化,新学科随之形成,人们开始使用学科一词。

1819世纪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不断扩展、完善,学科继续分化与成长,热力学、电磁学等新学科继续涌现,构成了近代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随着工程技术的科学化,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等工程学科开始蓬勃兴起。

在随后的20世纪,矩阵力学、波动力学的创建,更是极大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的发展,为半导体技术和原子能技术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更是为现代宇宙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中后期,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载人登月、永久性空间站等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并使宇宙空间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疆域。

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影响巨大的成果,使其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成为新的骨干。同时,各学科间交叉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如今,开展学科发展态势评估,已经成为及时掌握基础科学总体学科布局的动态变化情况,全面了解学科产出、发展阶段、人才队伍、学术影响、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真实情况,科学地认识各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的重要渠道。

一般说来,学科都会经历源头开创期、创新密集期、完善与扩展期,直至进入新的发展周期的历程。在新的发展周期,学科因新的认识而扩展,或与其他学科交叉、整合并催生新兴学科。

而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及重大流行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知识作为人类不竭的智力资源,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关键要素,科学技术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地位和作用也更为凸显。

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以尽快摆脱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学科发展战略,关系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维护好国家的发展权益、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关系到如何更好地持续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重点突破与跨越。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路甬祥与陈宜瑜联名为《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一书写下的《总序》中提到。

实际上,此次中国科学院学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启动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并不是中国首次在学科发展领域进行探索。

扬帆起航

中国科学院学部是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支持中国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双方肩负着从战略高度全面谋划和前瞻部署学科发展、推动基础研究健康发展的重要共同责任。

正是基于这种共同责任,同时基于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联合推动下扬帆起航。

这次研究采取基金委各科学部与中科院各学部对口合作的方式,分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管理科学、化学、纳米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医学、脑与认知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地球科学、工程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19个专题。

研究项目分别成立了由院士担任组长的战略研究组,在双方成立的联合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相关研究,同时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学部及相关研究支撑机构为主的总报告起草组。

由于此次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环境建设需求,提出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布局、优先发展方向以及推动国家基础研究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加之时间紧迫,因此,研究的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研究启动的两年多来,包括196位院士在内的600多位专家(含部分海外专家)一头扎进繁重的研究工作中来,在近800个日日夜夜中,呕心沥血。

在本次的战略研究中,我们既强调战略的前瞻性,又尊重学科的历史延续性;既提出优先发展方向,又明确保障其得以实现的制度安排;既分析各学科自身的发展态势,又审视各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和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立足国内的现状与条件,又注重基础研究的国际化趋势。路甬祥和陈宜瑜如是说。 经过两年多的战略研究工作,研究组成员对于学科发展趋势的认识不断明晰,最终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战略研究总报告梳理了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探讨了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分析了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剖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学科发展的关系,为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提前做好学科准备,并对中国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学科发展和基础研究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在《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中,数、理、化、天、地、生等19个学科领域当前的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被一一指明。这实际上是对当前各个学科研究领域发展的预见与展望。

200911月和20106月,中国科学院各学部常委会分别组织院士咨询审议了各战略研究组提交的阶段成果和研究报告初稿。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又再次组织部分院士对研究报告终稿提出审读意见。

众多院士及专家煞费苦心、集思广益,意味着此项战略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学科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旨在充分发挥中国两院院士群体作为国家最高学术咨询团体的重要作用,以推动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总报告的指导专家和起草组成员两份名单中,各个核心科学领域的院士名列其中。他们背景各异,分别来自国家部委、科研机构、大学以及海外。

院士群体是中国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代表,凭借着其本身的巨大影响力,在此次战略研究中团结全国科技工作者共同工作,发挥了突出的组织作用,此外两院院士及众多专家对学科发展战略有着高度的兴趣与热情,并愿意为中国的学科建设增砖添瓦。

据介绍,在两次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中,院士们充分发挥了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学术引领作用。院士们通过系统的学科发展研究,梳理出引导中国学科发展的思想体系,提出好的建议和技术路线,并对学科价值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还能够发现和培养各个学科的领军人才。

因此,此次战略研究集中了中国各学科领域科学家的集体智慧,凝聚了数百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海外科学家的战略共识,路甬祥和陈宜瑜共同写道。

顽疾与药方

此次战略研究的另一个亮点和价值所在,是指出了当前中国学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科学家们对当前妨碍中国学科健康发展的四大顽疾直言不讳。

报告指出,目前中国一些具有基础性的学科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交叉学科正急需得到更加切实有效的支持;学科组织建设欠账过多,全国性学术社团和学术期刊惨淡经营;保证学科健康发展的文化和制度环境建设任务艰巨。

对此,专家组的成员们集思广益,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多次征询高层次战略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保证此次战略研究的最终成果能够体现中国科学发展的真实水平,能够经得起实践、同行和历史的检验,并解决当前中国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针对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顽疾,报告开出了药方19个学科的专题报告均突出了4个方面的政策建议,院士们的声音振聋发聩。

首先,在院士们看来,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为厚实基础、协调发展,前瞻布局、重点突破。这其实是两条腿走路的战略:即一方面要求加强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夯实中国科学基础;另一方面要组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行先导性和定向性攻关,实现重大科技问题的突破。

其次,对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实行倾斜性政策。陈宜瑜此前曾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制定我们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时,已经吸收了报告的一些前期研究成果。而科学家们也在报告中谏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项目评议准则、专家遴选和资助机制方面,应重视并适应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统筹规划并资助跨门类、基础科学和高科技前沿交叉融合、跨一级学科的学科交叉前沿问题的研究。

报告还提出,要让科学家更加专心地治研,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自主地探索,更加自觉地合作,为更多年轻人创造成功机会;要下大决心革新教育理念和体制,摒弃灌输应试教育模式,拓宽学科基础,强化学科专业训练,适度扶持冷门学科和特殊专业。

这张救命药方上的最后一味,是加快建立我国科学发展的科学家治理机制。报告中提出,学科战略、学科布局、学科政策和学科发展规划是高度专业化的问题,应该由科学家及其组织进行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对学术的干预,将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从以任务检查监督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

未来10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按照中国科学院学部十二五工作规划,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还将持续开展。白春礼院长对此寄予厚望。他说,希望这一系列研究报告持续关注前沿,不断推陈出新,引导广大科学家与中国科学院学部一起,把握世界科学发展动态,夯实中国科学发展基础,共同推动中国科学早日实现创新跨越。




https://m.sciencenet.cn/blog-85876-593315.html

上一篇:孙家栋: 演绎中国航天传奇
下一篇:从“技术性永生”到“生物性永生”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