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昨夜梦见母亲在家里劳作 精选

已有 11518 次阅读 2012-8-11 19: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母亲, 梦见

昨夜梦见母亲在家里劳作

喻海良,2012/8/11

在一个小山坡上,有几间土砖房,最中间的是堂屋,右边是一间卧室,左边也是一间卧室,紧挨着就是一间矮小的厨房,再挨着是两个猪栏。一个猪栏里养着一头花母猪,里面爬着10个小猪崽,另一个猪栏里养着一头仔猪。只见里面一个妇女在忙着收拾猪栏,然后挑着一担猪粪走出了,对门口的孩子说,在家看着房子,妈妈一会就回来。然后自己挑着东西往门口走。突然之间,她消失了,我在反复的寻找中,醒来了。

还有一个月又要去波兰参加Metalforming2012的国际会议了,就在四年前,我也参加了这个会议,虽然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我失去了我的母亲。当时,家人联系不上我,托了好些朋友联系我。当我知道这个噩耗的时候,心里突然的疼了一下,泪水堵住了眼睛,视线变得十分的模糊。

母亲这辈子都是在不停地劳作。91年,母亲觉得自己家的那几间土砖房实在空间太小。一家五口人挤在三间房子里面,实在伸不开胳膊。于是下决心盖楼。由于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为了节约成本,她决心自家烧砖。当年的红砖并不是太贵,大约市场价为1.5角每块。而自己烧砖的话,大约价格为1.2角每块。为了节约这每块3分钱的成本,她下决心自己烧砖。

农村自己烧制红砖是一项艰辛的工程。首先,要挖合适的土。然后,要找水源,用于和泥。接着,要准备一条通道用于射干湿砖,另外,为了防止湿砖和模具之间太黏,需要有一些金刚砂。等一切都准备好了,就是庞大的体力劳作。和泥、搅拌、填入模具、放置射干。一天下来,我也不知道母亲能制造多少块砖。但是,每天就是从早上到晚上,似乎没有怎么休息。特别是天气不好,刮风下雨的时候,母亲就更忙了,要给每它们搁挡雨布。如果接连下两三天雨,母亲就可能要哭了,这么多天的劳动,可能会因为这天气给毁掉。经过大约1年的努力,母亲自己准备好了一个楼的土砖。接着,她又是买煤,做煤砖,忙乎了几个月。最后,在别人帮助下,搭起来一个小型砖窑,烧制成功。经过两年的准备,我家终于要正式盖楼了。首先是打地基。母亲说这个简单,不需要什么技术,因此全部是自己承担。为此,又是没日没夜的挖地沟。完事后,由于没有学过盖楼,请了几个乡邻帮助。但是为了减少开支,自己帮着活水泥。也因此,这个楼上的一砖一瓦、一寸一尺都见证了母亲当年的劳动。

93年,我家终于搬出了那几间土砖房,住上了小楼。母亲看着里面的一切,虽然付出了那么多日日夜夜,但是想到今天的成果,就充满了笑容。修完房子后,母亲觉得应该把前面的空地好好地利用起来,用来晒谷子。于是,她又是买来一些水泥,自己硬是打出了一个水泥坪。

我家的这个小楼马上就迎来了它的第20个年轮。有时候,似乎感觉母亲拿着扫把在楼上楼下不停地清扫着垃圾;有时候母亲在厨房里面烧着火,炖着几颗大白菜;有时候母亲坐在台阶上,洗着衣服,见到左邻右舍不停地问好着;有时候看见母亲在猪栏里面喂着猪,脸上露出笑容,因为,那是她一年的收入……

母亲盖完楼,原以为会轻松很多,等我初中毕业,就应该找份工作,可以帮助她减轻负担。然而,由于我上高中、念大学、攻读研究生,母亲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她的一生始终在劳作着,从河里挑沙子送我上学,再到下地种菜卖粮食。

马上,就是母亲四周年的忌日了,因此这几天连续梦见母亲在劳作的样子,听见妈妈说,她要先忙着,我自己好好看家。好希望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母亲仍旧在那里忙碌着,对着我说,好好看好家,妈妈在忙着……

想念母亲!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889-601284.html

上一篇:一稿多投,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
下一篇:你见过65岁以上才获得“杰出青年基金”的学者吗?

57 张玉秀 郑永军 陈杰 任胜利 袁军法 陆俊茜 申秀焕 王海辉 王芳 徐磊磊 王春艳 刘文 靳强 许培扬 王志杰 强涛 蒋兴鹏 唐凌峰 左宋林 刘玉仙 张星元 王善勇 李本先 韩世清 陈奎孚 刘伟 刘立 徐绍辉 褚海亮 王成社 魏武 孙广东 罗汉江 刘磊 霍开拓 水迎波 齐江涛 曹建军 侯勤福 李维音 翟自洋 周跃明 鲍海飞 赵东雅 邓旭坤 刘瑞亭 余章良 邹少浩 windsea yqc0905 dangping roycechen student008 zhongmiaozhimen egggead FloatingRose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