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孙杨的启示:正确定位+勤奋刻苦+科学训练=成功

已有 8987 次阅读 2012-8-20 05:39 |个人分类:灯下琐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勤奋, 成功, 定位, 方法, 孙杨

伦敦奥运会以后,孙杨成了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令人感兴趣的是:孙杨的成功之路何在?综合所看到的资料,我总结出如下公式:

正确定位+勤奋刻苦+科学训练=成功

他的成功当然还有其它诸多有利因素,但上式概括了主要因素,对于年轻学人来说也不无启发。

 

·正确定位·

先说说人生定位的重要性。

“天生我材必有用”,然而,大千世界,错综复杂,提供的人生发展方向多种多样,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

孙杨是幸运的,出生于一个体育世家,父母都是排球运动员出身的体育教授,他生来就有好身材、好体质以及对体育运动的好悟性,更重要的是:幼时就遇到少体校的游泳教练朱颖。朱教练告诉孙杨的妈妈:如果打篮球,最好身高在2.15米以上;如果打排球,最好要2.05米;而从孙杨父母的身高看来,他不会超过2米,因此,练游泳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孙杨父母是有心人,带着孙杨去做了骨测,结果显示他会长到1.96米(11年后,孙杨的身高果然定格于这一高度),对于游泳运动员来说这是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他的父母果断决定,让儿子走游泳之路。他如鱼得水,迅速成长。

在教育科研战线上想要成材,也有一个正确定位问题,我在以前的博文里谈过(见链接)。想要成为教育家、科学家,或者说,想要成为有所作为的教师、科学工作者,首先要钟情于教书育人和探索科学真谛,其次要适合于这类职业。恕我直言,有些已入行的朋友其实并不合适,缺乏行业所需要的性格特征,例如,强烈的好奇心和孜孜不倦地探索未知的毅力和能力(详见链接)。

大多数人不及孙杨幸运,没有像他的家长和老师那样帮着进行人生定位,因此,自己的定位主要靠自己,当然还取决于机遇。对于已入行的年轻学人来说,有必要对自己的“小定位”做一番深刻的思索和定位。例如,做科学研究,偏理还是偏工?做实验研究还是做理论研究?如此等等,需要根据条件和可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见链接中的博文1)。

 

·勤奋刻苦·

“天道酬勤”,有了正确的定位,最为关键的是付出超乎常人的勤奋努力。

孙杨开始游泳训练之后,全身心地投入,一年365天,从不间断。根据自身条件,他选择了中长距离游泳项目,更需要顽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据报道,今年孙杨到澳大利亚进行70天的封闭训练。那里正值冬天,孙杨起早贪黑地练习,每天至少游2万米,也就是说,要在标准游泳池里至少打200个来回!这需要多大的韧劲!他的成功是坚强的毅力造就的。

对于年轻学人来说,要在科研和教学中取得成绩、成果或成就,也必须像孙杨那样付出超乎常人的勤奋努力。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不再在此赘述。

 

·科学训练·

有了正确的目标和奋发图强的决心和毅力之后,方法就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孙杨的幸运之处在于:踏上泳坛之后,马上得到名师指点,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训练。近年来的突飞猛进,更是得益于“短期出国留学”。在国家的资助下,他有机会到澳大利亚,师从中长距离游泳之父丹尼斯,学得了真功夫。

作为年轻学人,应该牢牢记住爱因斯坦的教诲:“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努力用科学方法论来武装自己,并付诸实践。这也是我近年来不断学习学术前辈的优秀方法并推介给大家的动力。

我也非常欣赏短期出国留学的做法。体育界已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孙杨只是其中的一例;学界也开始认识到此举的重要性。我一直认为,作为学人,出去过于不出去大不一样,出去后,视野开阔了,学识长进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最先进的科学方法。让年轻学人短期出国留学有时比着力引进海外人才更显效。近年来,我国的留学生基金会为年轻人短期出国进修提供了条件,我一直鼓励周围的年轻学人充分利用这种机会,我带过的研究生中,已有三位享受了出国进修一年的机会,果然大有长进。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前赴后继,必定获益匪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孙杨的成功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可能不止这些,值得细细琢磨。

 

写于2012820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1、你的定位正确吗?——寄语青年学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60680.html

2、浅议杰出科学家的性格特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4282.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0732-603921.html

上一篇:奇特的书 耐读的书——《当数学遇到金融》序言
下一篇:学习漫谈(75):求知欲能培养吗?

8 李伟钢 董焱章 王桂颖 陈珍珠 陈远川 fqk6166 Simon lingling1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