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地呼吸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desung617 男儿宁当格斗死 何能怫郁筑长城

博文

不虚此行三十年Bodnar-世界著名经济地质学家(二十) 精选

已有 6939 次阅读 2012-9-9 12:2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世界

rock&roll的世界里,你可以脱下道德束缚的外衣,像草原上的野狼一样肆无忌惮地咆哮,从而获得身心上的一种快感,进而投入到另一场疯狂杀戮中。我像钟情于自己的初恋女人一样衷心热爱着摇滚,并且这么多年来一直给我快乐与思考,我思考摇滚与地质是否有着内在的关系,不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习地质的人士也疯狂地热爱着摇滚呢?我所知道的大名鼎鼎的Robert Bordnar也是摇滚乐的忠实听众,但是当看到Bordnar的照片时,我却不知为何,很容易地把他与声音略带沙哑、听来深入肺腑、百转千回,奉献给我们经典的《lady》的Kenny Rogers联系起来,其实他们除了在我心目中都是个“老人”以外,没有任何其它相似之处。也不知为何,Bordnar喜欢穿花格有些儿夸张的衬衣,至少在我见的几张照片上都是这样的打扮,一不小心很容易把“花蝴蝶”、“playboy”这样的词汇与之相对照。虽然我浮想联翩,但是Bordnar只是一名经济地质学家,继承了Roedder的衣钵,在“小小乾坤 大大世界”的流体包裹体领域里创造奇迹的人。

Robert Bodnar 1949825诞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的麦基斯特波(McKeesport),在那里度过了他美好的青少年时代。在匹兹堡大学,他的专业是化学,大三大四时,他选修了地质学,只所以选修地质学一是因为听说地质学学起来比较容易(Rocks For Jocks),二是因为在课程表中只有地质学有时间去学。就这样Bodnar算是和地质结了缘,当时教课的是一位年轻有活力的叫做Tom Anderson的老师,课程是当时热门的“板块构造”。突然想到我上大学时学了一门与冶金有关的选修课,那教课的老头在课堂上就直言,只有买他的书,考试才能及格,每每想来,总感觉如鱼在哽,恰似我的咽炎,想吐吐不出来,想咽也咽不回去。Bodnar很快就深深地热爱上了地质,因为他觉得在这片田地里可以驻足户外、欣赏自然,也可以用严格地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解决与社会有关的重大问题。Tom Anderson鼓励Bodnar去读地质学的研究生,并且给他推荐了亚利桑那大学的George Davis

                                                                                               Bodnar(照片来自网络)

在亚利桑那大学的第一年,Bodnar非常勤奋刻苦,学习完了本科阶段的所有地质课程,开始转入硕士论文课题。决定bodnar职业生涯的时刻随着Denis NortonDick Beane让他参加用“流体包裹体”方法研究冷却岩体周围的热环境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临了。在不知“流体包裹体”为何物时,他茫然不知所措,一旦发现了它的妙处所在,就真的“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一点儿恰如伟大的爱情。在实验室里,Dick给了他一个萤石包裹体片,在显微镜下,在那个很小的区域内,他看到了100多个好似“醉里乾坤”在跳舞的流体包裹体小气泡。后来Bodnar知道这是因为在包裹体中存在热梯度的原因,这种运动被称为布朗运动。Bodnar扪心自问,这些岩石中怎么会有这么多含有水与跳舞气泡的小孔洞?它们告诉了我们岩石怎样的演化历史?为了回答这些问题,Bodnar孜孜不倦30年。Dick不但把Bodnar带入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领域,而且还充当了导师与密友的作用,只是不幸地是,Dick后来死于一场意外事故。

1977年,Bodnar在亚利桑那大学获得了M.S.学位后,准备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在此期间获得了一次在西雅图举行的GSA会议上报告自己硕士项目情况的机会。会议后,Phil Bethke主动找他聊天说USGS正在研究科罗拉多Creede地区的浅成低温Ag-Pb-Zn矿床,进行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和他在红山所做的项目性质有些相似。随后询问了他的一些未来打算,并问他是否对在博士前参加一次短时间的USGS项目工作感兴趣,Bodnar欣然应允。在随后的一年里,Bodnar有幸与PhilPaul BartonJulian Hemly以及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流体包裹体专家Ed Roedder一起工作的机会。再想想我泱泱大国,碰到一个这样的牛人都不容易,何况一群,“一山不容二虎”,你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在那个年代,USGS的实验地球化学和矿物小组有许多世界级的研究者,他们非常欢迎博士前、博士后进入他们的团队,并鼓舞教导这些新人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Bodnar在这个过程中受益颇深,不过近些年,USGS不再专注贱金属矿床的研究,因此这样的项目每况愈下、几近殆亡。

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Bodnar更是有幸和一些世界上顶尖的岩浆-热液系统地质、地球化学学者一起工作,这其中包括Hu BarnesLarry CathlesHiroshi OhmotoTony LasagaArt RoseDerrill Kerrick以及Wayne Burnham等。在Wayne身上,Bodnar学会了许多,作为导师,你的学生中如果有人特别聪明,而又对工作特别积极,最好的帮助他们成功的方式就是为他们提供所需资源,然后走开,让他们自我努力取得进展,虽然他们会犯一些小错误,然而对这些错误的反思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并最终成为独立、有思想、成功的研究者。在中国,许多人和导师相处了好多年,问他究竟在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许多人说在学业上没有得到老师的亲自指导,都是自我努力钻研而得,所以最终感觉没有在老师身上学到什么东西。我想有此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实际上这些人真的是错了,和导师学习主要要掌握三点:一要学习老师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些主要体现在平时的对话中;二要学习老师扎实的专业科学知识,导师之所以能成为导师,也并非浪得虚名,在专业上或多或少都有些专长;三要学习老师特立独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方式,这一点不好学,因为你很难有机会和老师天天在一起工作,了解他的生活习性,工作特点,即使了解也是不那么好学的,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生活习惯都不相同,思考问题的方法方式也千差万别,否则人都成了屁股上有一块儿红色墨水印记的绵羊,难以区分。

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Bodnar的研究团队是世界一流的,自由地追求感兴趣的科研问题,或者自我、或者与人合作,都其乐无穷。例如与Don VoigtJim Blencoe合作研究硅酸铝熔体中水的溶解性问题,与Mike Sterner一起发展完善了人造流体包裹体技术,这也是Bodnar在流体包裹体研究领域最大的为世人所认可的了不起的成就,通过此,Bodnar将之深入应用于研究流体包裹体的PVTX特征,并总结流体包裹体的基本规律,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Ph.D.毕业后,Bodnar先在位于加利福尼亚La Habra的雪佛龙矿床研究小组短期工作了一段时间,随后就到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这里到目前为止也呆了有30年,有幸和一群聪明的、热情的、努力工作的学生、博士后一起工作,并在他们那里得到新奇的思想,通过回答他们提出的尖锐的问题水平得以逐步提高,成为杰出的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Bodnar和他的研究团队把多少年的研究成果以及有关流体包裹体的一些专业知识都放在了一个叫做http://www.geochem.geos.vt.edu/fluids/的网站上,对流体包裹体感兴趣的学者在这个网站上一定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长。

         

                                                          Bodnar和他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团队(2009,照片来自网络)

1979年,Bodnar就和Beth结了婚,有两个孩子约翰和伊丽莎白,在Bodnar为流体包裹体奉献青春时,是他老婆默默支撑着这个家庭,所以在Bodnar2007年获得SEG为他颁发的Silver Medal时,特意感谢了他老婆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同时他也认为他的父母一直鼓励他们兄弟姐妹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正是来自家庭的支持、鼓励、理解,成就了Bodnar的人生追求。

到目前为止,Bodnar一共在杂志期刊发表各类科学文献120余篇,许多内容新颖、标新立异,内容涉及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金矿、IOCG、地幔物质、星际碎屑等诸多领域,最大的成就在斑岩型矿床方面。有关合成流体包裹体的文献也被广泛应用、奉为经典。另外他还得到了许多奖项,不乏Silver Medal这样有分量的奖项。

Bodnar还是一位疯狂的体育爱好者,尤其热爱踢足球、打篮球、跑步,他也喜欢听音乐,特别是令人疯狂的Rock&Roll

资料主要来源于EG,并感谢“矿床群”(群号51308384)有关人士提供这些宝贵的资料。此文作于河北吴桥老家。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5490-610770.html

上一篇:我拿矿业赌明天Alberto-世界著名经济地质学家(十九)
下一篇:曾经沧海难为水Hannington-世界著名经济地质学家(二十一)

8 冷成彪 钱磊 朱志敏 褚昭明 郎林智 张超 陈小斌 李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