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i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jiong

博文

语言文字的约定俗成

已有 5383 次阅读 2012-9-19 09:4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接力棒, 语言文字, 复制品

  语言文字所谓约定俗成,并不是少数人某一次约定的贡献。教科书和词典是记录约定俗成的产物,它们记录的是公众使用语言文字的惯例和规律。真正的约定俗成是人们每一次成功使用语言文字的核实过程和最终成果。
  语言的形成靠的是约定俗成过程。个别人在个别场合难免会有背离语言系统的现象。有些人有残疾,不能够地道地使用语言。幼儿还没有完全学会语言。参与交际的还有外族人士。那里充满多种离散的可能。但是使用语言的共同方式却能够在全部交际活动中精确筛选出来。
  语言文字不是接力棒,而是复制品。接力棒是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的东西。它从一个人的手转移到另一个人的手中,接力棒还是那根接力棒,没有明显的变化。我们经常以为文字就是那种东西。昨天写的字今天还在,一千年以前的字可以保存到今天。教科书干脆就说,文字的特点可以长久保留。老师教孩子会使用识字卡片。去年使用的识字卡片今年拿出来还可以继续使用。这就给了我们错觉,以为文字就像接力帮一样,是永远不会变的。文字大体不会变是事实,但是文字的本质不是接力棒,而是复制品。它是一次一次使用的产品。你写一张字条必须使用文字,你把它写给谁,对方看到了字条基本上就完成了使用文字任务。这才是文字的真正使命。文字可以长期保存,一般来说也是为了以后使用它的需要才保留的。有声语言就更加如此了。有声语言使用声音。声音一般都不必长时间保留。没有录音机的时代,声音是无法保留的。说出来的语词当然也都是复制品。即便录音带,也是一次保留一次的录音事实,只能够代表每一次说话的记录,不可能起到接力棒的作用。
  说起复制品,必须复制出原来的样子,这就离不开人加工语言文字的特点了。它要求人们使用同样的方式去生产出一模一样的语言文字产品。不说现代复制技术,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复制同样的语言文字,这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能力和本事。
  语言文字是在人间广泛流传的产品。任何人使用语言文字都必须参照那里的产品去复制它,不能够任意制造。人间流传的那种产品也都是人们交流的东西,全都是别人生产的。或者说,每一个人都在制造模板,它就是所有其他人模仿的样板。只要是能够成功交际的语言文字产品都是合格的产品。人人都是语言文字模板的生产者。那里的领头人是谁,是找不出来的。
  人人都有模仿别人去自行生产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声语言靠个人的耳朵去倾听,靠自己的嘴巴去发出声音。那里还有个人大脑的参与。尤其重要的是,声音——耳朵——大脑——嘴巴组成了一个循环的链条。人人都有那种链条。人和人连接的环节是声音。声音是人和人可以交流的唯一环节,其他都是个人的环节,是没有办法在人间直接起连接作用的。文字的循环链条是图像——眼睛——大脑——双手。在这里,图像是人和人可以交流的另一种唯一的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种链条中,从嘴巴到耳朵,从双手到眼睛,都属于一种特殊的环节,是个人语言文字产品和别人语言文字产品互相对证和验证的地方。这种对证或验证都是在大脑帮助下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这几乎在每一次使用语言文字的时候每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就发生的过程。把自己的语言文字跟别人的语言文字对比,去验证,去纠正自己的偏差,甚至养成正确的习惯,变得习以为常,这是极其重要的过程。这就是所谓信息反馈过程。
  人们在信息反馈过程中纠正偏差的能力是很厉害的。小学生在音乐课上做视唱练习,可以把琴声、听觉、跟唱做到极其精确,而且还能够记住乐谱上的音符,养成正确歌唱的习惯。不说人眼捕捉文字图像的能力,人耳朵分辨声音的能力也是非常厉害的。拿汉语拼音来说,我们很容易捕捉语流过程中不断出现的 f 、s 、sh 、x 、h 的声音。那些声音不太一样,引起蜗管内淋巴液共振,带动基底膜上一定部位毛细胞的数十根毛颤动,毛细胞给大脑送去相关的神经冲动信息,也就分辨出不同的声音来了。人耳可以分辨 20 ~ 20000 Hz 范围内的声音,那些辅音就是这一听觉域中出现的声音成分。

  耳蜗在内耳。人有左右两个耳蜗。

  请注意右图标尺的单位是纳米。

  人们的发音频率是会有偏差的。它们会有一定频率分布范围。频繁出现的声音成分会在这一频率分布的中心呈现。声音频率的偏差通常会符合统计规律,一般都集中在标准离差可以说明的有限范围之中。以 sh 为例,男子一般都以 1600 Hz 为中心频率,女子或童声的中心频率会高一些。此外,北京话 sh 的频率可能高一些,台湾同样的语音频率可能会低一些。它们都可以用统计数据去说明。这些都是语音科学可以说明的事实。如果教科书教你把舌尖向后卷起,就会得到低钝的发音。大陆教科书一般都说它是舌尖向上翘起发音的,尽管发音部位依旧偏后。教科书应该说明多数人发音的事实,它是尖细的声音。

  对于汉语 sh 来说,具有特征性的指标,并不是能量强大的频段,很可能是图解中极不起眼的小东西。它很容易丢失。只要离开话筒远一点,图解中就找不到它了。但是对于人的听觉来说,它肯定是很容易觉察到的小东西。那里是听觉的敏感区,是 2000 Hz 以下唯一的、频率比较低而又有最显著的能量表现。它是舌尖下部至双唇的空腔(舌下腔)特有的贡献。也许方言区的人从发音来说还不熟悉那个 sh 特有的东西,但是方言区的人都能够听出它不同寻常的色彩来。老外照样能够听出它来。
  上世纪初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提到了 sh 有听感尖钝之别。那个小东西在 2000 Hz 以上它非常尖利、刺耳。在 1500 Hz 以下它又非常粗钝、沉闷。它们全是那一段里的变化。从发音部位来说,舌尖向齿龈靠拢它就尖细,向硬腭方向后移它就粗钝。那是听觉明明白白的显著的差别。用耳语方式发音,舌尖从齿龈位置到硬腭上可以到达的偏后位置移动,可以听出那个小东西的频率在顺序变低,改变了 sh 的音色。

 

100282.WAV  这是声波文件(中科院声学所网站提供的资料)。

CoolEdit2000 是网上可以下载的声学软件。任何人都可以重新测量共振频率。

  语图显示音节“是”。0.30~0.40 是 sh 音。0.40~0.60 是韵母段。声谱图是绿色段频谱分析的结果。



https://m.sciencenet.cn/blog-781460-614273.html

上一篇:声义统一体
下一篇:汉语韵律实例

1 吕洪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