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参加两个重量级国际会议的感受(一):带着学生跑世界 精选

已有 20100 次阅读 2012-9-27 17:2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参加两个重量级国际会议的感受(一):带着学生跑世界

喻海良,2012-09-27

          好几天没有在科学网活动了。先是去克拉科夫参加了行业的重量级会议:Metalforming 2012;然后赶回卧龙岗参加并参与组织了另一个行业重量级会议:AMPT 2012(担任大会秘书)。也因此,最近10天,减肥超过6斤。虽然这几天有些忙碌,但体会很多。希望用接下来的几天,想写写参加和举办国际会议的感受。

          在波兰参加Metalforming国际会议期间,和一位老师谈论起他所在学校教师为什么只有他一人参会时,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为什么国内很少有人出来参加国际会议,主要是因为“钱”太多。的确,出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开销不少。以我参加该国际会议为例,注册费$700,机票$2700,住宿$400。如果考虑的其它旅游等费用,估计要超过$4000

         在这种背景下,很少看到有中国内地的教授带着几个学生一起参与。但是,让我好奇的是,两个会议中,我都感受到韩国和日本的教授带着一大帮学生参与。然后,根据对卧龙岗大学的博士生的了解,和他们进行了一些交流。凡是卧龙岗大学的博士生,都有机会参与一次境外国际学术会议。也因此,我们组里的学生,大部分都出国参加了一些国际会议。以今年的TMS为例,我们组就派出了3个高年级博士生,Metalforming 2012也有一个博士生参与。当然,我们自己举办的AMPT2012国际会议,博士二年级以上学生都被要求参与。和我交流的韩国和日本学生们,也是相同的待遇。几乎每一个博士生都能够到境外参与一次国际会议。境内,那就更多了,自己愿意,每年可以参加两次左右。

         为什么他们的教授都愿意带着几个学生一起出国参加国际会议,而我们的教授自己也很少参与交流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

1)学生也需要开阔国际眼光。有时候,看到某些会议的论文,的确不敢恭维。即使某些被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也不都是“精品”。然而,参加国际会议,听学术报告和看论文完全不是两回事。在现有的论文里面,大家很难看到一些现场录像,一些动画模拟,特别是一些细节讲解。而这些,都能够极大地增强对某些研究问题的认识。特别是,有时候看某些人写的论文,觉得“很差”,但是,听他们报告的时候,就可能觉得很精彩(有很多人不是做的东西不好,而是写的东西不好)。也因此,通过听各种各样类型的人的学术报告,能够极大地开拓学生的眼光。而学生们都处在科研的第一线,因此,当他们再回到自己研究课题的时候,很有可能用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要逐渐走上国际学术舞台。在Metalforming国际会议上,我和帝国理工某教授聊天时,对组委会安排他刚刚毕业的学生担任某小组的chair表示“抗议”。这里说的抗议,并非不同意她担任小组的chair。的确,我08年也参加了这个会议,当时就见过她。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学生。由于很多时候,该教授都带着她参与国际会议,因此,她已经知道国际会议的流程,并有能力组织好一个分会。能力足够,何乐而不“挺”之。也因此,我抗议的是,我也参加了这么多次国际会议,为什么就不能让组委会安排我也当一个小组的chair。在我的抗议下,他同意下次会议的时候,给予考虑。试问,不多参与一些国际会议,如何有机会走上国际会议chair的位置?因此,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应该多带他们参与这些会议。

3)学生要建立将来发展的“关系网”。很多人博士毕业后,都会考虑做一站或多站博士后。现在,国内的学生大部分需要通过导师推荐、联系。也因此,经常看到某一个老师的队伍里面都是另一个老师的多个学生。但是,很多时候,并非所有博士生导师都能有好的关系网。而国际会议,则是一个建立关系网的重要方式。如果学生能动性比较强,可以在会场上和那些有名的教授交换名片。如果自己做得报告非常精彩,一些有名教授可能给出一些点评。然后,可以借报告后,和其交换名片。等将来毕业后,就可以对这些教授说,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一起参加过某某会议,对他们课题组的研究很有兴趣。询问是否能够有机会加入他们的团队,等等。也因此,这将为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

        值得一提的时,由于导师带着学生去参加学术会议,也因此,很少有导师离开会场去从事其他事情。由于导师在听学术报告,这些学生也都会认真地听学术报告。这些更能够推进举办学术会议的原始目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889-617256.html

上一篇:压抑中感受法西斯的罪恶——奥斯维辛集中营
下一篇:参加两个重量级国际会议的感受(二)诺贝尔奖获得者照样不中基金

25 高海山 陈新泉 封力军 曾泳春 王芳 苏力宏 焦豹 王晓明 张军鹏 曾新林 李伟隆 李刚 徐索文 唐凌峰 王善勇 高文元 鲍海飞 何应林 杨月琴 柳顺义 席玉强 戴德昌 windsea ahsys wooiwo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