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世界大,和谐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海霞 四世同堂,单纯的幸福

博文

学生的“诺贝尔奖” 精选

已有 7536 次阅读 2012-10-8 23:26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科研, 汉语, 诺贝尔奖, 留学生

今天是诺贝尔奖揭晓的第一天,虽然与我无关,却和大家一样热切关注中,无奈消息传来不让人振奋:又有日本科学家得奖了而且很年青!晚上独坐办公室里,发奋工作中,却意外地收到瑞士学生MARC-OLIVER的来信:“老师,我的硕士论文得奖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让我十分的感动,虽然是个小小的奖项,因为赶巧和诺贝尔奖同时来的,那就称之为学生的诺贝尔奖吧!咱也来顺便说说这个获“学生诺贝尔奖”的马克-奥利弗吧。

 

他是去年春节以后来的,来之前联系了很久,他在瑞士EPFL的老师和我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因为他学习汉语,所以就派他来做合作研究,顺便也学习下地道的汉语,交流一年,春节刚过他就来了,记得他第一次来我的办公室是2月9号,大家都还没有开学呢,他就来报道了,他的妈妈也来了(儿行千里母担忧,人同此心呀),娘俩儿在我办公室聊了很久,这个长得高高帅帅的大男孩在瑞士学了几年的汉语,可他当时唯一会说的中文是:“你好!”还很害羞,好在大家的英语都很好,他妈妈很健谈,我们一起闲聊中竟然还有一位共同的瑞士朋友(另外一位教授的夫人,我和那位教授也是合作伙伴,和他的夫人是好朋友),原来马克的父母都是医生,与这位教授家有很多年的来往,真是有缘呀。这次见面,大家都留下了美好印象,妈妈看到儿子在中国的老师很开明很友好,我也看到这个学生和家长都很不错,大家都放心了。

 

于是,马克开始了他在北大的留学生涯,每周都要上汉语课,还来参加科研工作做实验,对于他来说,前者更是艰难,因为北大的汉语课比较难,作业多、要求高,他虽然在瑞士国内学了很久,可是跟实际的汉语是不一样的,听说还好,关键还要写,可是要花很多功夫的,很意外的是,马克竟然很刻苦很努力,不但坚持跟我们大家不停地练习听说,还坚持写汉语邮件,不到三个月,他的汉语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般的情况都可以应付了,还客串了我组织的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iCAN)的主持人,这个既说英语又能够说流利汉语的帅小伙很是风光,这也带动了其他留学生学汉语的风气,去年他在的这一年里我们组里非常热闹,先后有来自德国、新西兰、马来西亚的6个留学生,他们中除了马来西亚的会说汉语以外,其他的都是以他为榜样来学汉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文名字:杨乐、田蜜......组里的学生教他们汉语,他们一起练习英语,大家其乐融融、进步神速,每个人离开的时候都可以说汉语,而且都能够写简单的汉语,当然,马克的水平是最高的,他最后离开时的组会报告(关于科研工作的报告)是用汉语做的,从PPT的准备到讲演做了精心准备,专业术语也做了翻译,很让人感动,不仅是他一年里中文的提高,而且是他的执着和敬业,一个家庭条件如此优越、个人条件如此出众(长得像是泰坦尼克号里的男主角一样)的青年人,认真执着、兢兢业业地完成了他的学习和研究任务,一年的时间里没有缺席过组会、没有拖延过科研工作、还积极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当然也利用假期浏览了中国的大好河山,是一个多麽好的健康向上的青年才俊呀!送他走的时候是寒假前,很冷,践行晚宴是在海底捞吃火锅,大家互相交换礼物的时候,他激动地哭了:“我一定会再回来,一定要再回来!”

 

回到EPFL继续把他在北大加工好的片子用在我们合作的科研项目里,取得了不错的结果,顺利毕业了,找工作的时候,给我发邮件说:“老师能给我写封推荐信吗?”我当然乐意,立即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他收到后说:“谢谢您,有您这样的推荐信,我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呢?!”果真,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工作!没想到,不久后的今天又收到他硕士论文获奖的消息,真是为他感到高兴,尽管不是什么大奖,可是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青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和激励,将来的他一定会做的更加出色的,没准儿就能得诺贝尔奖呢!

 

祝福你,马克,加油!

 

后记:今天把博文发给马克看,他回复如下:

哇! 这篇文章让我怎么感动。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情感。这篇文章激发我更大的进步。很感谢张老师为做的一切。很感谢大家每天帮助我。
我们一起加油!

获奖的手表



导师与学生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9-620519.html

上一篇:军功章有你的一半:致敬师嫂
下一篇:这样的电影算不算抄袭或者侵权?

15 李贺军 曹聪 曾新林 李伟钢 武夷山 傅云义 李泽波 梁建华 朱艳芳 屈林 彭真明 何红伟 fansg xqhuang zhangjinxu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