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真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crm 我是一个杂学者,涉猎学科多而杂、浅而不深、博而不精。

博文

自醒、自悟与自觉——写在“世界末日”里

已有 3791 次阅读 2012-12-21 11:28 |个人分类:科学论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文章, style, 世界末日

都说今天是世界末日,没想到这所谓的“末日”是如此之平静,我仍然可以在这电脑上写作。如果说在世界覆灭之前,或者说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读了什么书,有着怎样的感受,那么这篇文章就是回答。

最近,我读了两位美国作家或者说心理学家的著作,一本是路易丝•海的《生命的重建》,一本是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应该说,这两本都是好书,值得人们去认真阅读。

作为一名比较传统的中国人,我总觉得我们不是读西方的东西多了,而是远远不够,因为在现代文明当中,它们确实走在了我们前面。当然,我们现在也在创建自己的文明,可这还有一个向西方学习、吸纳、融通和摆脱的过程,我们得一步一步将其走好,才可能最终走在世界的前端。

这两本书都不是最新的,可以说是闻名之后被介绍到中国来的,因为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所以存在东西方人不同的心理构建。这并非说两本书作者所反映的问题不带普遍性,而是指由于我们文化背景的不同,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是有差别的,譬如如何看待生命、人生和婚姻、家庭等。

关于《生命的重建》,正如其介绍所说,揭示了疾病背后所隐藏的心理模式,从而为人们开辟了重建生命整体健康的完美道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第一,我们首先是有身体上疾病的,而这病因实际与心理相关;第二,我们需要一个整体的健康,即从心理到体魄的健康;第三,我们想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是现实的而非虚幻的。解决好这三点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重建”我们的生命。作者路易丝•海女士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本书,与其生活及人生的经历不无相关,正因为她从苦痛中树立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她能从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出发来探索生命的内涵,包括生命存在的形式及其追求。

关于《少有人走的路》,我是真正细读了的,与《生命的重建》不同,它直指心理的一些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一个人心智如何成熟的问题。作者斯科特·派克曾是一位随军心理医生,一直从事心理治疗工作,他勇敢地探寻了人内心深处隐藏的一些东西,并勇敢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正如本书中文版序言所说,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的中医博大精深,其中败絮也不少。而中国人向来“讳疾忌医”,为什么?这与中国人的“隐性心理”是不无相关的。说白了,我们从祖先到现在都比较“迷信”,而且十分虚荣、好面子。这不是说西方人没有,只是我们更加明显而已。

几千年来,中国人关于“性”的认知,既有难言之隐,又讳莫如深,原本就没想去深入地探究。而其实,性与人的心理或者说心智的成熟密切相关,因为性的生长也是人的成长中最关键的部分,是人的动物本能所在。我们通常也会承认我们是动物,可作为动物之一的我们,应该有哪些动物的本性,我们都认真地思考过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纵欲,况且动物界里所谓纵欲的动物也不多见啊!

中国人要想打开心灵的天窗,靠中国固有的文化能行吗?这就得向西方学习了,因为它们比我们研究得深入、透彻,甚至更露骨。我们中国人不笨,既可学得好,又能做得好,还会有所建树。不过,首先还得是学习,譬如读读这本《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斯科特·派克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什么意思呢?我理解就是不要怕,要勇敢,要敢于直接面对,无论是什么问题,相信我们都有能力去解决,只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由此,关于书中提到的问题和观点,我愿与读到本文的人共同分享和思考:

1、人生苦难重重。斯科特·派克说:“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的确如此,正因为很多人在遭受“苦难”时,总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人,只有自己才会这样地不幸,自己的人生总是与痛苦和劫难相随,所以永远放不下曾经沧海的“苦痛”——孰不知,这是正常人生中的重要一课,即巴尔扎克所说的“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事实上,我们所经历的“苦难”远远没有我们所感受或想像的那么巨大,在茫茫人海之中或繁杂的人世间,这点“痛”真的不算什么。释然了,也就不痛了,心理的阴影自然就消退了。

2、推迟满足感斯科特·派克说:“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按照他所说的这个次序,痛苦或许是现在的,但快乐肯定是未来的,前提是我们得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或其他什么。我们中国也有知足常乐的说法,说的是一个人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才会感受到快乐,而所有的快乐也都是建立在“知足”的基础上的,因为人的欲望是可以没有止境的,是会随着现实的满足感不断抬升的。其实,推迟满足感是人生奋斗的动力,就如我们常说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的过程——这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3、父母的爱斯科特·派克说:“父母的爱心至关重要,即便家庭生活混乱,倘若有爱存在,照样可以培养出懂得自律的孩子。”但他也指出,如果父母本身难以自律,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我们中国也有为人父母要作出表率的说法,而如何做才算是表率呢?通俗地讲,即“己所不为,毋施之于人”,就是自己不做或做不到的,不要强求别人去做。父母教育孩子同样如此,过高地要求孩子会适得其反。而孩子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他或她长大后内心自然会拥有安全感。斯科特·派克也说:“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遗弃。孩子到了六个月大,就会意识到自己与父母彼此分离,这使他们感觉无助。他们知道,依靠父母提供物质资料,才能获得生存,遭到遗弃就无异于死亡,所以害怕任何形式的遗弃。”这就得说我们为人父母的了,对家庭和孩子得有责任感,生他(她)养他(她),还得真爱他(她),这就关乎承担责任了。

4、承担责任。斯科特·派克说:“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说白了,自己的问题要自己解决,不能指望别人来解决。他例举说,相当多的人只想逃避,他们宁愿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个问题,不是我而是别人的原因,是别人拖累了我,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应该由别人或者社会替我解决。这绝不是我个人的问题。”人们害怕承担,是因为不敢面对,心理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其实,生活中再大的问题都是能够寻找到解决的方法的,就看一个人愿不愿意去努力,特别是从自身出发。一旦问题解决了,心理自然就安稳了,否则它会永远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眼前,直至影响我们的一生。

5、尊重事实斯科特·派克说:“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觉,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这是他在教我们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尽量去更多地了解事情的本相,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来寻找答案,不要让其他东西迷惑了我们的双眼。这实际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正反两方面都要看,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来研究,从而使问题最终能够迎刃而解。这个说起来容易,现实中很多人却难以做到,因为他们处理问题时感性的因素起了阻碍作用。

6、关于爱及情。斯科特·派克开篇就说:“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也很难接触到其本质。关于爱的研究,是心理学界最艰难的课题之一。”这说明他自己对爱的定义也不是唯一的。可既然他在研究和探索这个问题,他必须得给出自己的观点:“我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他进而又从四个方面对此加以论述:

一是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这怎么理解呢?说简单点,就是你内心和所表露出来的喜欢的对象应该是同一个人,而非还有其他的存在。

二是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换一句话说,爱需要时间来检验,而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要能够完善自我帮助对方进步,使自己也更加成熟。

三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我们终归会意识到,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二者之间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灭。

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我们爱某人或爱某种事物,就不可能坐享其成,而是要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成长。

说到底,斯科特·派克所说的爱也是互爱,而不是只爱自己、无视对方,那不是真正的爱,或者说正常的爱。为此,他用三个章节论述了“陷入情网”不是爱,并将其归结为“浪漫爱情的神话”。他的核心观点是:“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情侣只有脱离情网,才能够真正相爱。真爱的基础不是恋爱,甚至没有恋爱的感觉,也无须以之为基础。”这与我当初说的“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爱情的开始”不谋而合,不能总要求真爱与陷入情网的感觉一样。

斯科特·派克最终的结论是:真正的爱,须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牺牲),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惟有真正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最有效的方式。

在所谓“世界末日”的前一夜读完此书,我想犹如亡羊补牢,是一种自醒、自悟,甚至自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别人的经验中去汲取有益的东西,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而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幸福,同时也要让别人幸福。

                              2012年12月21日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8631-644917.html

上一篇:儿子的关心
下一篇:儿子写给我的第一封信

6 张玉秀 林耕 翟自洋 苏德辰 fansg czhc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