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phisto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phistor

博文

汉朝往事(十五)鸿门宴(3)

已有 1889 次阅读 2013-1-21 11:26 |个人分类:历史故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color, 哥哥, maroon, 鸿门宴

张良出帐去请项伯,项伯不愿意见刘邦,这不是他的本意。他偷偷溜出来找张良,只是想报恩把张良救出来就行。要是见了刘邦不就成了泄露军情了么?项伯左右就是不愿意。张良死活就是不放手。两人正在纠缠,刘邦亲自过来了。

刘邦说:“哥哥哎,您就是我亲哥!”(刘仲在远方喊:你哥哥我在这儿呢!)

刘邦说:“哥哥哎,您请坐,我给您敬杯酒。我祝您身体健康,寿比南山!哥哥哎,您有孩子么?”

项伯一愣:“有啊,你什么意思?”

刘邦嘿嘿一乐。“那太好了,我也有一儿一女,今儿我就高攀一下,跟哥哥结个儿女亲家如何?”

张良在旁边暗中一挑大拇哥:主公,佩服!我知道你会忽悠,却不知道你这么会忽悠!

项伯一时有些迷糊了。这都哪跟哪儿啊,又是敬酒又是攀亲的。好歹刘邦也是一军之主、一方诸侯,原来一点架子没有,这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啊!

刘邦一点不给项伯反应的时间,立刻接着说:“真实情况是这样的,您看我进关中都两个月了,咸阳城我也没有进,秦国的国库我也封着没有动。我这是为什么呀?不就是为了等项将军来么?我在函谷关派兵,也是为了防止毛贼入关趁火打劫,哪能是为了对付项将军呢,我不是找死么我!项将军确实是误会我啦!拜托您回去给将军大人说说……@#%……”

 

项伯望着眼前苦苦哀求的刘邦,心里突然生出了怜悯之心。

早在刘邦前往投靠项梁的时候,项伯就认识刘邦了,而后又同在楚怀王帐下为将,可谓是老相识了。虽然谈不上有交情,但是刘邦给项伯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宽厚、仁慈。这也是当时楚军上下共同的看法。否则在楚怀王点将的时候,大家也不会一致公推刘邦了。所以在项伯的意识里,并没有把刘邦当做对手,当做敌人,而仍然是同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的战友。

不是每一个人都像项羽一样有野心,项羽心里早就已经不鸟那个放羊娃了,可项伯仍然当他是楚怀王。而楚怀王许诺先进关中者为王的事儿天下皆知。所以在项伯心里认为刘邦是应该做这个“关中王”的。进而他认为项羽要杀刘邦是不讲道义的行为。偏巧项伯是一个凡事“义”字当头的人,正是因为这个“义”字,项伯才在张良危险的时候跑来营救张良,也是因为这个“义”字,项伯觉得刘邦说的句句在理。

一念及此,项伯便答应回去将刘邦的话转告项羽,并叮嘱刘邦,天一亮就赶紧亲自上门给项羽解释和请罪。刘邦当然一口允诺。

按下这边刘邦张良赶紧召集众人如何商量安排不提,项伯回到军中,就连夜拜见项羽,转述了刘邦的意思。不仅如此,项伯还进一步对项羽说:“要不是刘邦先打下关中,你能这么容易就进了关中吗?刘邦有功你还要杀了他,这是不义啊!你应该善待刘邦才对。”

看看,项伯强调的,还是这个“义”字。而且话语里隐隐含了责备项羽的意思。因为项伯是项羽的长辈,这个话他敢说。

项羽听了项伯的话,一琢磨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刘邦进关中都两个月了,一天都没在咸阳城里呆着,天天住在军营里;秦国的府库啊,皇宫的珍宝啊什么的都没有动。难道真是在等着我项羽来?函谷关前堵着门难道真是个误会?如此这般自己要杀刘邦好像确实没有多少站得住脚的理由,再一听刘邦天一亮还要亲自过来给自己赔罪。项羽心中要杀刘邦的心气儿立马烟消云散,顿时改了主意,传令下去,明早暂停发兵,等见了刘邦再说。

项羽改主意,大半是因为听信了项伯的解释,同时应该还有一层原因:项羽自己和刘邦很熟,关系很好。甚至于两人之间到了称兄道弟的地步,因为后面有项羽抓了刘邦的老爸威胁刘邦说要把老刘头煮了下酒,而刘邦回答说咱俩是结拜了兄弟的,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煮你爹那让我也尝尝这样的事,这是后话。

 

项羽这样的反应,让人很震惊。震惊于他的麻木、幼稚。

    刘邦在得知自己将要大祸临头,惊慌失措的时候,还不忘问张良一句:“你和项伯是怎么认识的?”警惕心和敏感性如此之高。而项羽得知项伯私入敌营并且泄露了重大军事机密后,他居然连一点怀疑都没有,不但不追究项伯的责任,就连一句“你和张良是怎么认识的?”之类的问话都没有,刘邦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刘邦问了;项羽在这么从容的情况下,项羽没有问,可见项羽在政治上的麻木和幼稚。距离刘邦相差太远。仅此一点,让帅哥项羽去唱最后的霸王别姬就不算委屈他。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4672-655134.html

上一篇:汉朝往事(十四)鸿门宴(2)
下一篇:汉朝往事(十六)鸿门宴(4)

1 戴德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