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以往的春节和寒假 精选

已有 3985 次阅读 2013-2-8 20:2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寒假, 春节

对于假期,在小的时候,总是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例如春节,在念书时,总是和寒假联结在一起,所以并没有显出春节对我有多么重要。反正都在北京,北京本地过年的特色本来就不多,即使有,也都是人为后造的,所以也没有让我有什么留恋或者偏爱的印象。大约是在1963年或者1964年,困难时期刚过去,可能有关方面要营造了个美好的气氛,所以纷纷弄出不少仿造老庙会的活动来。1963年是厂甸,1964年,各区县都在组织自己的类似庙会的活动。在传统上,海淀没有什么有名的庙会,但是在1964年,在海淀镇的南大街,也造出一个类似于厂甸的庙会来。
厂甸那边在老年间到底有过什么庙,或者庙会,我没有听说过,也许有吧,要不然也不会那么出名。当时跟家长一起去的。印象最深的是有极长的山里红串,有一米多长,个别的可能也有两米。我没有量过,所以不知道具体的准确长度。这种山里红串,类似于糖葫芦,但我不管它叫糖葫芦,因为上面没有蘸糖。还有的把山里红串成大佛珠模样,也不蘸糖。我当时觉得,这种不蘸糖的山里红,吃起来得有多酸哪,这怎么进得了嘴里呢?其实,我不知道,有不少人是喜欢吃这种酸味的。可是我就吃不了这样的酸果。
那次的逛厂甸给我印象极深。后来寒假过后,在美术课上,我还画了一幅关于厂甸的蜡笔画,得了个五分。那是我得过美术课作业的极少数两个五分的其中之一。印象中还画了一个在空中炸成两截的炮仗。老师后来评议说,谁看见过在空中炸成两段的炮仗?其实我也是记得有些报纸上的漫画就是这样画的。但是我还是觉得老师的话有道理。
其实对于假期,我似乎从来就没有特别的期待。可能由于当时我的学习不是特别吃力吧,所以不觉得有多么累和难以忍受。放假后,很多同学见不到了,也不能一块玩了,所以还是很盼望开学的。那时候,也没有那么多课外的培训班。因为社会没有这样的需要,也没有这样的动力。更何况,家家孩子都不少,哪有闲钱去送孩子参加这样的烧钱的活动?像位于北京景山的少年宫,以及各区县的少年之家,也有各种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活动小组。这些活动小组到底收不收费,我不知道。也许不收,即使收费,估计很低。但是还是很多孩子没有参加边样的活动。一个原因可能是宣传不够,而宣传不够的原因我估计是整体资源匮乏。如果加大宣传,很多孩子都来参加,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那还是有很多孩子不能参加。还有一个原因,我估计可能是有多孩子在假期里要帮家里干活。大一点的孩子要干家务活,帮助家长减轻家务劳动的负担。还有些孩子要干一些给家里贴补家用的劳动,如糊火柴盒,折纸页子,就是给印刷厂印出来的大张纸,折叠成最后成书的开本。所以在假期中,很多孩子都是要干活的。我小时候,也很想参加这样的业余小组,但是景山的少年宫离我们太远,人家也不招那么远的学生。离家近的地方没有这样组织的活动。后来家搬到海淀镇了,离海淀少年之家近了一些,就有这样的机会了。但不知为什么,海淀少年之家给我所在小学的业余小组的名额只有学习收发报小组的,所以我就参加了学习收发报的小组。但只学了收报,还没学发报,整个小组就剩下我一个人了。可能是这样的学习太枯燥,很难让孩子产生兴趣。我之所以坚持,也并不是因为有多大的兴趣,我也喜欢更有兴趣的小组。但是我觉得如果老师每次来都没有学生,总归不太好,所以我还是坚持参加。最后把收报的所有莫尔斯码都学完了。而在收报测试上,我的成绩还算不错。至少老师在表面上是给以肯定的。本来计划第二个学期学习发报,由于没人来,结果就办不成了。我对此还是有些遗憾的。
春节期间的另一项活动是走亲戚。我有两个舅舅在北京,所以一到春节,父母必定带着我们去这两个舅舅家。我们还是很喜欢去的。因为有一个舅舅,家里收拾得特别干净整洁,比我们家强多了。我们家总是乱糟糟的,虽然算不上多不干净,但整齐是谈不上的,至少我们兄弟几个在家里瞎折腾,也不可能让家里有多么整洁。但是舅舅家不一样,他有两个女儿,舅妈也很爱整洁。他们家做的菜也很好吃,比我们家也强。这是我们经常喜欢去这个舅舅家的主要原因。但是,去他们家的路实在太远了。我们住在海淀镇,他们住在酒仙桥。在那个时候,单程坐公交车也得两个多小时甚至三个小时。这也是让我们特别发怵的事。后来学会骑自行车了,我自己单独骑车去过,那也要用一个多小时。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660609.html

上一篇:“二七”大罢工九十周年
下一篇:1967、1968和1969年的春节回忆

6 吕喆 武夷山 孟津 朱晓刚 clp286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