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an1152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ivian115216

博文

春节:海外学人的“精神脐带”

已有 3949 次阅读 2013-2-22 17:03 |个人分类:新闻相关|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春节, 海外


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过大年”活动上,一对母女被捏面人吸引。
春节期间,位于塞纳河畔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了“欢乐春节——走进中心过大年”的活动,吸引了当地华人华侨以及法国各界热爱中国文化人士参加。 新华社记者
高静摄
■本报记者 冯丽妃
扫屋宅、备年货、贴春联、放鞭炮、过新年……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里,中华大地上的每个人都在忙着除旧迎新。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然而,对远在海外求学、工作的华人游子来说,长居异国他乡的生活让他们的年味日益清淡。
“小时候总是期盼着过年,现在过年和平常没什么两样了。”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多位身居海外的华人科学家皆有此意。地域阻隔、时空割裂或许让年味儿变淡了,但不变的是,他们与祖国文化上的归属和情感上的依赖、眷恋。“春节是我们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条纽带,海外华人更容易从中找回身份与文化的认同。”
这一天,无论身在哪个国家,无论多么忙碌,世界各地的华人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把时间调回到中国的农历新年,不忘与远方的亲朋道一声“过年好!”
“植根于骨子里的东西难抛弃”
“祝大家‘中国新年快乐’!”讲台上,肖陆江向全班学生恭贺道。除夕当天,身为美国某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的他仍在授课。
肖陆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如今已高楼林立的中关村就是他出生的地方。从1986年出国至今,他再没有在家乡过农历新年。
“儿时过年的那几天,就像在天堂里一样。现在不论是春节、圣诞节,还是元旦,都只是人间的普普通通的日子。”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肖陆江不无感慨地说。
尽管如此,春节对于他和在美国的家人来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节日。在这个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节日里,身在异乡,朋友就成了亲人。与往年一样,肖陆江与朋友们凑在一起,吃饭、打牌、看春晚、畅谈国内外形势,在愉悦的气氛中度过他在异乡的第27个春节。
一夕分两岁,岁岁道平安。肖陆江所居住的华人社区,年味儿虽然不像洛杉矶唐人街那样浓重,但各种团体也纷纷通过举办“村晚”、庙会和一些演出活动,来营造中国年的年味,以期来年的吉祥如意。
十二年,一轮回。这个蛇年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终身研究员张磊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从他获得德国教育科学部资助、拿到赴德留学攻读博士学位通知书,到今年恰好是12年。此时此刻,张磊还清楚记得当时与父母一起分享喜讯的情景。
出国多年,不减的是亲情、乡情。现在,张磊也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每年过年他都会给孩子们讲除夕、守岁、放爆竹、包饺子等中国的年文化。今年,他特地携着妻儿回家和父母一起过年,重温儿时的年味儿。
春节可以说是海外华人加强身份与文化认同的最重要的节日或形式,对此,张磊深有感触。2001年张磊留德时,德国的中国留学生远没有现在多。“几个留学生家庭和访问学者家庭在一起聚一聚,吃个年夜饭,也就是过年了。”他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回忆说。
从2003年开始,德国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联合会也开始组织一些规模较大的新年晚会。中文学校还组织华人上街舞龙舞狮,让越来越多的德国人了解中国年。2006年张磊到洛杉矶工作后,看到老美们一起庆祝中国新年的兴奋劲儿,让他觉得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每逢佳节倍思亲。算一算,这是徐磊出国后的第7个春节了。除夕当天,不断迫近的农历癸巳年又勾起了这位海外游子心中的思乡情绪。身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他拨通了远在大洋彼岸的江西老家的电话。
“这么些年,过年对我来说已经简化成一个打电话的日子。爸妈都不指望能在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里和子女团聚,他们已经不得不习惯了吧!”采访中,《中国科学报》记者不难听出他的遗憾之情。
割舍不了的除了亲情,还有对中华文化的深深认同。今年元旦,徐磊和女友穿着专门在国内买的唐装,参加同实验室一位博士的毕业晚宴,以凸显他们的“中国身份”。“就像歌词里唱的,我的身上已烙上了中国印,我为自己是中华文明的传人而感到自豪。不论我将来在哪里生活,中国始终是我的家。”言语中,满是徐磊对祖国的眷恋。
“作为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春节始终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想,或者不想,它都在那里。”2011年,是喻海良远离湖南长沙老家到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工作,在异国他乡度过的第一个春节。因为对海外华人过年很有兴趣,他还特意跑到唐人街感受当地的年味儿。
今年,他与朋友一起包饺子、吃火锅,又在异乡度过了一个中国年。“过年意味着新的希望,现在大家生活都好了,年味却淡了。但是,这种植根于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是难以抛弃的。”
“小时候过年
就好像吃又甜又酸的冰糖葫芦”
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中都有一个“年”字。噼里啪啦的鞭炮、红彤彤的灯笼、香甜可口的糖果,还有零零整整的压岁钱……可谓声色香味俱全。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儿时的那抹子年味儿却像一罐愈久弥香的美酒,酒香不时扑鼻而来,真切而又遥远。
“这种幸福,连同那山那水那麻将桌,海外华人肯定都十分熟悉和想念。”喻海良说,他的父母已经去世,现在他是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但过年仍旧是他内心深处藏有最温馨记忆的节日。
“过年似乎是每个孩童最盼望、最开心的时刻。那些天,晚辈轮流给长辈拜年,等着派发压岁钱。虽然钱不多,但每收到一份儿,心里就能高兴好一阵子;挨家挨户走亲戚,今天东家吃一顿、明天西家搓一顿,看似辛苦,其实也是一种幸福。”喻海良说。
廖晓琳的家乡在湖北荆门市。让她念念不忘的是小时候腊月二十七八与父母一起做“炸肉丸子”的情景:一盆肉馅搅上葱姜蒜,在大拇指和食指组成的“漏斗”里挤出一疙瘩肉团子,放在油锅里,看油花翻滚,别有趣味。
到了三十儿晚上,屋外是轰隆隆的鞭炮声响,屋内全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聊家常,一起守岁,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一年又一年,平凡而温馨。”廖晓琳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我国民间皆有“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由于年龄小的缘故,当时的廖晓琳总想着法儿逃出去,以躲开打扫屋子的劳动。后来,她读了研究生,经常腊月二十五六才回家,自然避开了“扫房子”,但内心却充满了歉疚。
自2009年8月赴美,廖晓琳已有4年未与父母在一起过年了。“今年我把父母接过来过年,算是过了一个团圆年。”
在徐磊的印象中,老家江西的冬天冷得像冰箱里的冷冻室。几乎每年年关的时候,家家屋檐下都挂着一长串的冰柱儿。父母会在火炉通往屋外排烟口下方的墙壁上挂好节前腌制的腊肉和草鱼,而熏肉是当地人必备的年夜饭之一。
“小时候只顾着自己可以解解馋、大吃特吃一顿,谁会想父母为此付出了多少心力和操劳。”徐磊感慨道。
然而,儿时的年就像家乡屋檐下的冰棱柱子,纯净美丽却又极为短暂。“小时候过年就好像吃又甜又酸的冰糖葫芦。”肖陆江所说的童年记忆,已成为许多人对于春节的共同回忆。
“时过境迁。或许是由于年龄大了,人的事业心越来越强了,追求的东西与小时候不一样了,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了,年味儿也就变了。”喻海良说。
“祖国的强大是海外华人坚强的后盾”
石建民博士就职于德国不伦瑞克工业大学,由于工作原因,他在欧洲一待就是12年,一直没能回国过春节。然而,他与国内科学家的联系并未中断。最近他所在的材料学实验室与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在锂离子的扩散动力学和传输机制方面展开合作研究。春节期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与国内高校交流研究进展、梳理合作事宜。
石建民还是德国华人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该学会旨在构建在德华人交流网络,促进中德之间学术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13年恰逢学会25周年,石建民希望借此契机进一步促进国内外科学家的交流合作。
过去的一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邹伟平一直与国内免疫学界在多个方面进行合作,合作内容包括与国内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生与博士后,组织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以及直接参与课题合作等。
“国内免疫学的发展令人欣喜,国家科研投入逐年上升。”邹伟平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春节期间,他仍不忘向国内同行发出新年祝福。“我相信我的同仁们能脚踏实地,稳步前进!”他在一封拜年的邮件中这样写道。
自1992年出国以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教授吴云鹏在过年这样的“活动”上花费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国内医疗科学研究的关注。
吴云鹏认为,发达国家之所以社会相对稳定,医疗系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前国内基层医患关系严重对立,医疗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仍然堪忧,这使得基层医疗系统的社会职责大打折扣。“新的一年,国内医学应在提高医生职业水平和完善专业规范上加大改善力度。”
张磊的研究方向为肿瘤早期无创诊断,也就是借助唾液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早期癌症检测,目前该方法在欧美发达国家已逐渐取得共识,而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基于唾液检测技术的无创性诊断,对普查或筛查常见病、多发病及重大疾病人群都具有积极意义。”他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和国内同行在这一领域内开展相关科研合作,以推动该技术在中国的研究与转化。
大年初一,从事生物物理学研究的徐磊参加了一个小型国际学术会议。参会者仅有29人,大多数人的专业背景相去甚远,其中有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的,也有研究物理化学、数学的。
“不同的研究方法都存在它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跨学科的互动,大家可以一起思考如何把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整合起来。”徐磊表示,目前,国内类似的交流还比较欠缺,他建议国内把跨学科交流常态化,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了解和合作。
“当前,国内对科研经费的资助逐年增加,而美国对一些领域的经费支持却呈下滑趋势。”肖陆江为此颇为感慨。他觉得,尽管还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内的科研环境无疑正变得越来越好,这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希望国内科学家们要顶住各种压力,把最好的想法贡献给科学事业。”他说,“最好的科研成果往往来自灵机一动,它不应该为眼前的恶劣条件和环境而屈服。”
“好的科普读物,可以引发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张天蓉在书面回复《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出版业的发达带来科普读物的日益丰富,但其中不乏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作品,“科学工作者应该为科学事业尽应有之力,努力消除科普作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状”。
在新的一年里,身在世界各国的华裔科学家纷纷通过本报传递对祖国科技事业的美好祝福,并希望全世界的华人科学家能够取得越来越多的重要成果,使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
“只有祖国强大了,海外华人才有更坚强的后盾,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尊严与尊重。这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中国科学报》 (2013-02-22 第1版 要闻)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6441-664190.html

上一篇:2012,生命科学百花齐放
下一篇:“海外中国年”与边缘文化认同

3 李伟钢 徐磊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