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云南四年连旱的科学悲剧:17年前的警告被“雪埋”

已有 3721 次阅读 2013-2-27 03:5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月亮赤纬角, 理论创新, 云南干旱, 科技情报

云南四年连旱的科学悲剧:17年前的警告被“雪埋”
         杨学祥
    近期,云南省水利厅称,受2012年降水偏少和近期持续晴热天气影响,云南部分地区出现干旱,目前全省已有60.4万人、33.5万头大牲畜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云南连续4年干旱已成定局。
    郭增建等人在1996年就提出中国特大干旱的月亮赤纬角变化18.6年周期,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的1941-1942年、1959-1960年、1978年中国都发生了大旱灾。蓝永超等人在2003年就提出黄河上游径流长期变化18年周期及趋势预测模型。
    我在2008年指出,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严重干旱发生的准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197
    天文条件和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是云南干旱的两大重要背景,值得深入研究。
    “缺乏防旱减灾准备和应对旱灾的能力是旱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关键。我们只有做到未雨绸缪,才能抗旱胜利。”现任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国家水利部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社科院院长助理的郑晓云研究员认为,干旱是一种难以把握、缓慢发作的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国际经验显示,正确认识干旱的长期性,改变当前的干旱管理,树立长期防旱减灾的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预防性的风险管理,能有效抵御旱灾风险和降低危害,这是云南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6514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65271
 
    在中国科学界,不是有没有科学创新,而是科学创新能不能被相关部门重视和得到应用。
    相关部门科技情报的收集水平和科学态度令人担忧:
    正确的意见的不到重视,证实了的理论得不到应用,这是对科学的极大讽刺!
    17年的理论“雪埋”是中国科学界的悲剧。
 
相关文献:
郭增建, 秦保燕, 郭安宁.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6. 165-188, 116-117, 135-138, 198.
蓝永超,丁永建,康尔泗,等。黄河上游径流长期变化及趋势预测模型[J]。冰川冻土。2003,25(3):321-326。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学祥。有多少人关注灾害预警。中国社会报。2006年8月14日,第二版。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55-356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0-204。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5-209。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地理教学》,2008, (5):1-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网络文章:
警惕“三年自然灾害”重演:旱涝18.6年周期
已有 3350 次阅读 2010-2-6 07:06
警惕“三年自然灾害”重演:旱涝18.6年周期
                  杨学祥
    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2月5日,云南全省作物受旱面积已达2243万亩,其中重旱1537万亩,干枯385万亩;有490万人、334万头大牲畜因旱临时饮水困难。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的大气潮和海洋潮最大幅度的南北震荡可激发冷空气活动,从而增大降雨机会。
    拉马德雷冷位相使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的干旱加剧,使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的低温冻害加剧。2005-2007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极端冷事件频发;伴随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到来,极端干旱事件也将越来越频繁。
    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我们认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未来十年极端干旱事件也将越来越频繁。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严重干旱发生的准备。    

附件1: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08-9-16 20:13:41
 
未来旱灾:2014年至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最近,“拉马德雷”频繁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甚至有人惊呼:拉马德雷气候冷相位的到来或将重现中国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后期中国粮食难言安全,未来中国必将伸手向世界要粮[1]。人们不禁要问:拉马德雷与自然灾害有何关系?
    2008年初中国南方50年一遇的冰雪冻灾把拉马德雷现象推向前台,它能加强拉尼娜现象,是中国南方严重冻灾周期性发生的原因。统计表明,强拉尼娜现象、8.5级以上强震、中国南方和北方严重低温冻害、南极海冰增长、飓风和台风增强、世界粮食危机以及流感世界大流行都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拉马德雷”现象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PDO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90年代后期为“暖位相”。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厄尔尼诺现象变得强烈。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拉尼娜现象变得强烈[2]。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1957、1969、1972、1976年都是厄尔尼诺年[3]。
    依照1952-2008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统计图[4],1954-1955、1964、1977年湖南最严重的三次低温冻害得到验证。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超过4天的年份有1955(拉尼娜年)、1957(厄尔尼诺年)、1964(拉尼娜年)、1969(厄尔尼诺年)、1972(厄尔尼诺年)、1977(厄尔尼诺年)、1984年(拉尼娜年)。其中,6次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次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最大值年的集中时期,1954-1955、1964、1977年湖南最严重的三次低温冻害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2000-2030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8年初中国南发发生了50年一遇的严重冰雪冻灾,低温冻灾频发的趋势值得关注[5]。
    准60年的拉马德雷冷暖位相交替周期表明,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年印尼地震海啸已经揭开了自然灾害再现的序幕,根据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和灾害准60年周期,2010-2020年全球气候剧变,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和70年代前苏联农业歉收可能重演。历史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增加粮油储备,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是当前不容置疑的燃眉之急。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减肥,电荒和水荒呼唤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保护资源的务实政策。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验证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粮食变化特征[6]。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为1959年、1960年和1961年,处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其另一个天文特征是,1959年-1960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7]。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8];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9]。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的大气潮和海洋潮最大幅度的南北震荡可激发冷空气活动,从而增大降雨机会。
    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严重干旱发生的准备。
    我们认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10]。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6],天灾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难。
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中国粮食安全——从数字到政治的思考。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8年9月9日14:21)。http://www.foodqs.com/news/gnspzs01/200899142130348.htm
2.  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强拉尼娜事件导致冰雪灾害.2008-02-04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2/04/content_732105.htm
3.  杨学祥, 杨冬红, 安刚, 沈柏竹. 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5, 35(sup1): 137-140
4.  丁一汇. 透视“大雪灾”. 日期:2008-02-24  来源:文汇报,科技文摘。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0802/t20080224_1768467.htm
5.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2008-4-26 9:17:40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24
6.  杨学祥. 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富国对穷国的掠夺?发表于2008-4-22 10:48:41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542
7.  王华, 李伯阳. 黄河上游将转入新的丰水期 15年的枯水期将结束[EB/OL]. 2005年10月22日. 中国新闻网http://news.tom.com/1988/20051022-2577210.html
8.  郭增建, 秦保燕, 郭安宁.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6. 165-188
9.  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J].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10.   杨冬红 , 杨学祥.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4):5-12。
云南干旱成国内十大气候事件 持续少雨致干旱强度逐年累加
2013-02-26 08:22:00  来源:春城晚报

[提要]  早春时节,本是小春作物栽种时节,但是在云南许多乡村却见不到人们忙碌的春播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农民们每天忙活着找水。2009年云南发生旱情后,从事水环境资源研究多年的郑晓云就开始以云南干旱为课题,带领一个专家组从事云南干旱的相关研究工作。

干枯的庄稼 张彤 摄
 
村民四处找水 付兴华 摄
  见不到春耕春播 农民每天忙活找水
  ● 元谋县已有近130天没有降雨,境内6条河流断流。
  ● 目前全省已有60.4万人、33.5万头大牲畜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
  早春时节,本是小春作物栽种时节,但是在云南许多乡村却见不到人们忙碌的春播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农民们每天忙活着找水。
  元谋县已有近130天没有降雨,境内6条河流断流。位于半山区的金沙坪傈僳族村小组,大半年没有补水的小水窖快要见底。等水、节水、盼水贯穿着村民每一天的生活。
  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庄稼地干得快冒烟,村民杞义龙毫无办法。因为没有水,他们的庄稼没有办法种。虽然政府已经为金沙坪每户村民修建了蓄水的小水窖,但从去年5月份就开始攒的水现在只有1/3了,杞义龙一家舍不得用。“如果实在吃不上水了,再用吧。”他说得有些无奈。
  现在,村民们每天能做的事就是找水、到村后山坡唯一的饮用水取水点取水。24小时才能接到一桶水,村民们现在用抽签的方式来排序。情形不太乐观,出水点并不是一直有水,他们得等,等到水由山上的石缝中流出,通过皮管一滴一滴进入村民的塑料桶中。一整个昼夜守护水滴成了金沙坪22户村民的惯例。为了取水,他们还不分白天黑夜到更远的地方去背水。
  不止金沙坪这个村子,整个云南全境,今年,许多村子都面临着缺水的困境。近期,云南省水利厅称,受2012年降水偏少和近期持续晴热天气影响,云南部分地区出现干旱,目前全省已有60.4万人、33.5万头大牲畜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云南连续4年干旱已成定局。
  云南干旱成为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 2005年4至6月,云南省出现了特大春夏连旱,干旱强度是1959年以来最严重的。
  ● 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云南省出现了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
  2009年云南发生旱情后,从事水环境资源研究多年的郑晓云就开始以云南干旱为课题,带领一个专家组从事云南干旱的相关研究工作。
  根据云南省1959至2005年共47年的春夏连旱综合干旱指数变化周期,从12年的长周期看,云南省逐渐从湿润年转为了干旱年,从10年以下的短周期看,云南省已进入以干旱为主的周期中。“从变化趋势来看,目前云南可能处于要么不出现春夏连旱,要么就是出现特大干旱的历史时期。”郑晓云分析认为。
  2005至2012年8年间,云南省有5年出现旱灾,干旱发生的频率较高,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2013年1月,云南干旱成为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持续少雨所致 干旱强度逐年累加
  ● 2011年12月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为20至50毫米。
  ● 2010年、2011年我省数百条中小河流断流、数百座小型水库干涸。
  关于云南旱灾的成因,学术界给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
  “受极端气候的影响,也和降雨量少有关。”郑晓云查看了气象方面的资料,从2009至2011年,全省3年平均降水总共偏少近半年的降水量,其中滇中东部地区更为严重(如昆明3年累积偏少50%)。2011年12月以来旱情更为严重,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为20至50毫米,中北部不足2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八成,全省河道平均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1%、库塘蓄水总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6% 。
  持续少雨致使旱情无法得到缓解,干旱强度形成了逐年累加的态势。翻开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2011年我省数百条中小河流断流、数百座小型水库干涸;2011年全省库塘蓄水只完成任务的62%,是有气象记录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其中曲靖市只完成了蓄水任务的34%。(李荣 邓建华)
陕西渭北和关中旱情持续加重

欢迎发表评论 2013年02月26日10:35 来源:新华网  作者:丁海涛

  新华网西安2月26日电(记者丁海涛)记者从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了解到,2月中旬渭北及关中西部降雨较少,干旱持续发展。
  根据2月中旬土壤相对湿度观测数据表明,秋播区土壤表层(0—10CM)相对湿度:渭北大部、关中大部旱塬29%—59%,属轻到重度缺墒;耕作层(10—20CM)土壤相对湿度:渭北大部、关中东部旱塬39%—59%,属轻到中度缺墒。
  从2月下旬的气候预测来看,陕西全省仍处于少雨时段,目前干旱明显的渭北、关中西部干旱缺墒程度呈加重趋势。
  农业气象专家建议,目前田间管理以促苗早发、弱苗转壮为主,有灌溉条件的应积极实施抗旱灌溉作业,无灌溉条件的旱塬地区,应抓住降水时段增施化肥,以肥调水促苗,促进早春分蘖,确保小麦群体成穗数。
http://news.hexun.com/2013-02-26/151476097.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665432.html

上一篇:云南4年连旱几成定局:长期抗旱准备的建议被忽视
下一篇:较强冷空气月底来袭:关注26-27日潮汐组合

5 曹俊兴 钟炳 鲍海飞 彭海杰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