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世界与中国(序)

已有 3194 次阅读 2013-3-3 09:39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中国, 科学网, 世界, 后金融危机

吕乃基

近观科学网博文,有相当数量涉及科技政策、科研体制、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等,博主不甘寂寞,也曾多次参与其间(如: 原善扭曲的第四种类型——通天塔 2012-12-20)。然而包括博主的文章在内的大多数文章总有这样的三种感觉:

隔靴抓痒和难以深入之感;

自说自话,养在深闺与社会脱节之感;

以及数年如一日,缺乏时代感。

博主曾上载什么是科学网的时间维?2012-04-07,以及再谈科学网的时间维,建议围绕若干专题深入讨论 2012-12-29,希望科学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推进,有所深入。

本文拟就上述“三感”有所突破,即有所深入,结合社会,以及结合时代;以期构建科学网的时间维。

博主以为,这里的“突破点”就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世界与中国。

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世界和中国,在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客观意义,无褒贬之意)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前,世界各国以自身特定的资源禀赋,例如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政府对外资的厚爱、对GDP的情有独钟;美国以其创新、消费和发达的金融业;中东以其石油……,在全球产业链上分占一席之地(参见金融危机之””——全球产业链与功能耦合的视角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041续:金融危机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199)。金融危机打破了全球产业链,各国由重在合作(不是没有竞争)转向彼此竞争(不是没有合作)。中国由依靠廉价劳动力、掠夺性使用资源、污染环境和资本投入的发展方式就此终结,必须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尽早走出自己的新路,以新的姿态迎接和建构未来的全球产业链。

此刻,世界正处于两个相对稳定的全球产业链之间,处于普利高津分岔图的分岔点的附近。博主希望,这一相对动荡变化的世界格局及其对中国的挑战或机遇,成为科学网讨论科技政策、科研体制、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等话题的共同背景的出发点;以引领讨论有所深入,有更广阔的视野,以及赋有更强烈的时代感。

博主将逐步涉足这一领域,同时也企盼各位共同参与。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0844-666668.html

上一篇:中国,究竟可以“存”多少“异”?
下一篇:从闯黄灯到新国五条

7 陈小润 曹聪 梁进 胡业生 戴德昌 陈楷翰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2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