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社媒挖掘:“剩女”问题】 精选

已有 16787 次阅读 2013-3-4 16:00 |个人分类:社媒挖掘|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NLP, 舆论, 剩女, 社会媒体

                     

今天科网的主题有点儿出乎预料(补记:其实也不奇怪,原来三八节眼看到了,真是老糊涂了),提到外电报道中国的所谓剩女问题。于是想到做一个自动社会调查,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或启发。


我很讨厌剩女这个词,不仅仅是对大龄女青年有贬义的问题,而是汉语的造词法太过透明,造出这词对女同胞简直有侮辱之嫌。谁无姐妹,谁能保证自己的姐妹在转型期巨变的中国,就运气那么好,爱情婚姻就那么顺利。如果自己的姐妹一不留神就大龄了,非己所愿地单着,心疼还心疼不过来。看到这样扎眼的字眼,是不是恨不得去为姐妹决斗,废了这词。

然而,语言就是如此,剩女已经成为热词n多年了,它反映的社会问题是我们躲不开的。人类社会走到今天,男婚女嫁的自然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虽然婚姻的性爱基础不变,但从物质和精神上看,都是相互越来越挑剔。可是男女性别带来的心理差异以及男女客观社会地位的差异,使得现代社会(不仅限于中国)比古代更加注重男才(财)女貌,为此才(财)男宁愿下娶,可是女性的心理及其社会压力总是不能下嫁,结果造成了高学历大龄女青年与低学历男光棍的双重挤压,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这件事的尴尬在于,剩女和剩男处于社会的两极,虽然都躁动不安,向往婚姻,却天差地别,无法成双。

我们还是看看社会媒体中的议论吧。


最突出的一点是,很多人认为剩女问题是一个伪问题。我想这不是否认社会问题的存在,而是强调此问题不是剩不剩的问题,而是具有更深更复杂的社会成因。高学历(hence 高收入者)果然与剩女紧密相连:这不但印证了我们每日所见的现实状况,而且指明了问题的主要社会原因:女方追求高学历的代价往往是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在古代就没有这个问题,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般女子及其家庭对女子的教育都不很重视,社会对女子的期望也多在相夫教子、三从四德上,并不很在乎女子的才学。那样的环境下,一个长相平平的女子一般也会早早嫁给一个人家,根本等不到大龄的那一天。如今的时代,男女平等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抱负也相应增长,于是越是聪明的女子,越不甘落后。可是,现代社会男性的择偶标准却依然停留在以前的观念上,依然是重貌(年轻水灵)重德远胜重才。其结果可想而知。

有意思的是,社会媒体对于“剩女”优缺点的调查其实是针对两个不同的概念。优点方面大多说的是“剩女”本人,因为这些所谓剩女其实资质才学都很不错,除了年龄偏大相貌平平外,剩女自身集中了相当多的优点,如下所示:

可是,当调查剩女的缺点时,社会媒体的指向却有所改变,议论的对象从剩女这个群体,大体转移到了社会。无论定性为伪问题也好,还是议论造成剩女的社会因素,主要着眼点都不仅仅是这个群体本身的问题。没有时间是忙于学业和工作的剩女的主要问题之一,但实际上也是社会使然: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时间在学历和奋斗中很容易飞逝。就算忙里偷闲约会几次,恋爱几段,稍有差池,转眼30仍滞于婚姻殿堂以外自然不在少数(至于人为什么要结婚,独身也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是另一个话题,以后再论:其实,西方社会的剩女似乎并没有中国的婚姻压力大,因此选择独身,收养子女的大有人在)。


这次匆匆的调查,没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所反映的社会情绪,与我们平时的印象基本吻合。不过,看到这些舆情图示,还是有一种警示,感到一种沉沉的压力。问题是存在的、突出的、伤神伤心的,可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却不甚了了。似乎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医治这个现代社会的顽疾。

【数据来源】自动民调的数据来自中文世界社会媒体过往一年的档案,简体文档三亿五千万。大约有一亿论坛帖子来自百度(贴吧等),两千多万来自搜狐,两千五百万来自天涯论坛。

科网今日主题: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667046.html

上一篇:如今的“牛栏”是带电的
下一篇:创新和用人

23 刘洋 文双春 武夷山 吴锦宇 张南希 汪晓军 傅蕴德 叶威源 孟雪峰 占礼葵 陆俊茜 徐磊 戴德昌 陈筝 宁佳 赵凤光 陆泽橼 bridgeneer jlx1969 zfqi2009 yunmu shenlituo DickGre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