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副校长给我颁发科研培训毕业证书 精选

已有 10311 次阅读 2013-3-6 14: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副校长给我颁发科研培训毕业证书

喻海良,2013-03-06

科学网上,我是最支持年轻学者的人之一。或许,有人认为我年轻,所以,什么时候我都在为自己所在的群体说话。其实不尽然,我只是看到了我在国内大学与卧龙岗大学工作期间,三所研究型大学对待年轻科研人员的区别。

记得刚刚在东北大学留校的时候,学校也安排了一些列的培训。然而,这些培训与科研人员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什么教师道德,教育心理学等。当然,对于提高师德等还是有一定意义。然后,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个基金申请讲座,请几位老师谈谈经验,也得不到什么实际性的收获。到了清华之后,也差不多。主要也是基金申请讲座。只是请的讲座人物地位越来越高,但都是政策性东西,对于提高个人的科研素养,提高个人的科研方法都没有太多的意义。当然,对于当年申请基金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来到卧龙岗大学后,让我感受不一样了。同样都是想方设法提高青年科研人员水平与产出,其过程完全不一样。应该说,卧龙岗大学的这一年的培训,是切实有用的,有利于提高个人科研素养的水平的。这过程中,完完全全没有那些虚无飘渺的教育。下面介绍一下这些培训中的主要事情,希望也可以给国内大学培养年轻后备科研人才提供帮助。

1)论文写作与期刊选择。这个题目看起来也是很虚,但内容还是很有用的。请的几位老师,都是学术期刊的资深编辑。首先,介绍期刊的选择,这个是与澳大利亚的期刊认定相结合的。他们在2010年以前,有一个ERA期刊分类,把期刊分成了A*ABC四类。除此之外,教一些WOSSCOPUSGoogle Scholar的分析方法。第二,就是论文写作指导。和国内比较虚的论文写作讲座不一样的是,参与培训的学员在一个月以前先提交一篇近期想发表的论文和一篇计划投稿期刊近期发表的论文。然后,在培训期间,针对里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最后,当时她们帮助指导的那篇论文,已经被一个领域比较优秀的期刊发表。

2)科研项目撰写。和论文写作指导类似,在指导前一个月先提交一份今年计划提交的项目申请书,培训中心安排指导教师帮助修改,并提出相关建议。很荣幸,我的申请书得到了卧龙岗大学以前校长的指导,并提出了很多中肯建议。最终,那份申请书在申请UOW URC Small的时候,以工学院第一的好成绩获得了学校资助。

3)科研团队建设指导。我在科学网上,曾经写过一篇博客,《九问青年学者,准备好建立自己的团队吗?》,主要内容就是受到课堂上的启发。青年科研人员,不能一辈子当别人团队的队员,而应该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壮大,最终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至于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她们给了很多的建议,在《九问青年学者,准备好建立自己的团队吗?》已经有过详细的描述。

4)安排其它学院的教授作为指导教师。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团队的运行状况是非常了解的,甚至,对于相关专业的发展也是非常了解的。但是,对于别的学院的事情,就不好说了。她们是怎样做科研的?她们是怎样组建团队的?也因此,安排一个和自己研究方向一点关系也没有的研究人员作为自己的指导教师,也是能够学到很多知识的。

5)认识自我。我大部分时候,都是比较自信的。甚至,有时候都会一点点自负。然而参加这次培训之后,结识的优秀的青年研究人员,一个比一个厉害。也因此,让我更知道国内大学科研队伍与国外大学之间的差距。在培训课程中认识的学员,随便拿出两个,都应该比不少国内某些重点大学教授的科研实力强。当然,参加这个培训的成员,可能也是经过学校挑选的。的确,每一个人的开支应该会超过$1-2万。

当然,过程中还学会了其它很多,下面晒一下今天副校长为我颁发毕业证书时的合影。上面日期错了,看来他们的相机也有点太老了。

副校长和我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7889-667662.html

上一篇:我在清华做博士后的收获
下一篇:答某学生留言:感谢导师给他留下大大人生遗憾

30 魏武 许培扬 张启峰 邢富强 刘淼 崔小云 唐常杰 陆俊茜 韩枫 褚昭明 桂耀荣 孙亮 张业明 韦玉程 陈冬生 陈学伟 王府民 李宇斌 唐凌峰 曹凯 鲍海飞 冯珞 刘瑞亭 曹贺贺 liuyanxn ljxm hainanchen ahsys xuqingzheng zhouguanghu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