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科学研究创新一定需要积累

已有 11883 次阅读 2013-3-7 07:3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创新, 科学研究

我于130日发表的博文:“科学研究成果中的原始创新”提出,创新的科学研究需要积累。然而,一位博友在下面的评论中似乎用坚定的反对口气说:“创新不需要积累,但是需要时间去堆积,请博主举个例子来说明:创新需要积累”。首先,我并不清楚这位博友提到的时间堆积与我的科研积累之间矛盾何在?按我理解,如果只是时间堆积可能与创新的科学研究不搭界。所以,我早就将回答这位博友问题的博文列入计划。但是从哪儿说起呢?因为“科学研究创新”是一个很大的讨论议题,而且博友要我举出例子来说明。想来想去不好去举别人的例子(尽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那样会比较抽象,毕竟你是一个旁观者。只好举我自己的经历了,因为,谈科研积累正需要“时间堆积”,我这个老者别的不多,就是有时间,堆积了几十年难道还不多吗?所以,这样讲应该还是靠谱。当然要首先申明,我自己做的科学研究成果一般,是否有点创新成果自己说了不算,必需要同行们说了算。否则有博友又会批评我了,“炫耀了儿子,又来炫耀自己”,这让我如何是好?那么就先假设我还有点创新成果。因为,用时下我国比较普遍的“论文至上”的学术评价观念,我毕竟在专业领域的主流刊物上也发表过几篇论文,有的同行在给我的Email中明确表示有些好成果I am certainly aware of your good work)。在这个前提下谈点我对这个话题的认识,供喜欢我博文的年轻朋友参考。

我从1987年开始从事一些实质性科学研究,以前没有什么像样的科研项目,主要以文献调研为主,寻找和等待机会。因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1986年成立。我们1988年就开始合作申请国家基金项目并于1989年获得第一项,1991年又申请获得第2项。这两项国家基金项目研究方向都是我钟爱的“大陆深部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方向,后来还参加过这个方向的一个杰青项目。实事求是讲,尽管这几个项目都是国字号级别,至今也是大家努力争取的目标,但是具体研究还是以追踪为主的案例研究(Case study)。通过完成这些项目,我大致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的“文献调研”阶段。这个阶段属于一个科研工作者必须经历的初级阶段,也就是通俗讲首先要知道别人如何做及人家已经取得过什么样的成果,使自己尽可能在别人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尽快缩短与国际同行之间差距。这个阶段主要位于1986年前期的几年,那是正好没有什么项目,同时教学任务还不算太重,所以就集中精力大量查阅文献,而且主要以国际同行发表的文献为主。这样一方面学习了科技英文论文的表达方式(因为我们以前长期以来都是学俄语,英语基本上靠自学),更重要了解国际同行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与具体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于1986年公开发表了5篇综述类论文和多篇翻译论文(记得还得到过在当时算是“不菲”的稿费),这算是我那个阶段学习总结成果。

第二阶段属于“案例研究”(Case study)阶段。我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使得以案例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阶段持续了较长时间。由于地球科学本身研究特点,很多专业主流刊物也是发表以案例研究为主的论文。举例来说,美国人可以发表他们国家某个热点地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素材研究成果。我们用同样的分析测量方法获得素材,研究中国的热点地区,成果一样可以发表在国际专业主流刊物,当然具体做时决不是简单的套用人家的模式。这就是地球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决定。50多年前,中国几个构造地质学家就是依据我国区域构造地质特点提出过几个大学派,据说陈国达先生的“地哇”学说还在前苏联很吃香,他们属于基于我国大量案例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我自己大体上也经历过这种成果发表过程。其中我有几篇发表在国际专业主流刊物论文的题目中就有:“,,,a case study from,,,”这样的表述。这类论文有时还很受国际同行欢迎,因为他们需要将来自中国的某些地区岩石的物理化学数据与他们研究的地区类似地质背景对比,以便找出带有全球普遍规律。同时我们也一样需要参考他们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我猜想这种案例研究在其它领域也应该广泛存在。一般重大原始创新研究及成果就建立在这些大量案例研究之上。也只有做过一定数量案例研究的的人,加上他肯下功夫思考、琢磨,就很可能在一些研究过程中运气好时“不经意”有所发现,例如我们碰到好的携带了重要地质信息的岩石样品,古生物学者碰到好古生物化石一样(他们发表大量NatureScience论文)。这个时候就不会只是案例研究成果了。这就属于我的第三个研究阶段,适度创新阶段。

第三阶段称为“适度创新”阶段。这个阶段不仅体现在成果有所创新,而且关键是研究思维方法有了某种程度的“升华”。我之所以将这个阶段称为“适度创新”阶段是因为创新过程是一个没有上限的过程。这个阶段我们看国际同行文献也能较快发现人家成果的出彩之处,而不是像第一阶段那样只看到别人采取什么方法及得到什么结果。因此,我认为要做创新研究,一定要有科学研究积累,而不仅仅是时间堆积。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不少,同在一个教研室从事同一个方向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若干年之后,教学方面不太好说,因为大家轮流教同一门或几门课程,也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尽管也会有“优劣”之分,但一般并不会太明显。但是科学研究的差距就非常明显,因为要拿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说话。不做科学研究,时间再堆积也没有用。这种“时间堆积”只适合于认真做科学研究的人,那就叫“科研积累”。

真不知道是否满意回答了这位网友的问题。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3617-667883.html

上一篇:简记儿子参加美国MIT的一次课题组会
下一篇:也谈研究生期间的“考勤”制度

46 吕喆 孙长庆 曹聪 刘桂锋 陈楷翰 王善勇 朱晓刚 戴德昌 滕立 孙学军 刘洋 苏德辰 彭渤 曹裕波 李志红 文峰 黄晓磊 陈冬生 邹谋炎 程代展 王浩 耿文叶 武夷山 田云川 陈一良 刘晓锋 戴小华 刘瑞亭 朱志敏 刘强 李宇斌 王满喜 彭真明 郭保华 宋泽阳 葛肖虹 Editage意得辑 傅蕴德 孙东科 张波 王小龙 蔡子微 李汝江 吴锦宇 wgq3867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