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cls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clsy

博文

严师出高徒?——评博士”考勤”文化

已有 3707 次阅读 2013-3-11 16:1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最近看到不少文章在讨论博士生上班打卡的制度,在这里也说说我的看法。在中国的博导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学生作息要求严格,工作时间明确,时刻需要在自己的注视范围内,第二类是提倡学生作为成年人自主管理,仅在任务进度上进行要求。个人感觉在中国,尤其是一流大学中,第一类的导师要占多数。

博士考勤,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当其冲的就是保证实验室课题的产出和学生的产出,博士生像上班族一样打卡考勤,工作时间固定,因而导师可以更好地监督博士生工作。目前国内大部分博士点都要求毕业发表文章的要求,这样的制度就更能保证实验室有较好的成果的同时博士生能达到毕业条件。同时,考勤对于部分自律性不足的学生也起到非常明显的督促作用,迫使他们克服惰性来实验室干活。但是,考勤文化的弊端近年来开始显现,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扼杀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对研究产生抵触情绪。在死板的作息制度和上班制下,尤其是部分实验室对晚上和周末时间也作出相关规定,极大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再结合目前国内博士生补助大多非常低廉,因而有了许多学生自我调侃为农民工的现象。“考勤”制度的极端,就是在博士期间过度压榨学生的能量,导致学生彻底丧失对科研的兴趣,从而产生quit,转行到中学等等场景,前不久引起热议的程教授博士生放弃博士后到中学应聘不知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其次,考勤文化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在读博士时有人管,逼着去实验室干活,那毕业后有多少人还能自己逼着自己干活呢?

另一边,自由发展的实验室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来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自我能动性,自己想干就干。科研并不一定非要在办公室进行,此前就有报告提出洗澡时是idea最容易产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进度,有利于培养其规划能力。同时,成果不是被逼出来的,更容易使其对科研的兴趣持续下去。但是,刚进来的博士生对相关领域认识有限,假如都自己窝在宿舍或哪里折腾,往往容易走弯路,结果时间就白白浪费过去了。对于一些自律性不强或者为了混学位的学生,更可能会导致一事无成。一来学生不一定能毕业,而来实验室的项目也无法交差。

综上,其实考勤文化好与坏并不绝对,而最重要的,是要选择跟自己性格相符的实验室文化。首先,有意向加入实验室的学生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个能守规矩的人?假如本科期间一直都是朝九晚五上课学习,对考勤并不反感,那么制度严格的实验室能让你有更好的成就;其次,要问问自己,假如没人管你,你是否能自己push自己,反而做得更好?假如你一路走来,都是按照自己清晰的规划,那么开放的实验室文化的课题组可能更有利于你的发展。



https://m.sciencenet.cn/blog-883474-669293.html


下一篇:phd中期总结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