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关于科研管理:是否可考虑对‘提问者’和‘执行者’区别管理?

已有 2932 次阅读 2013-3-16 02:09 |个人分类:科学观察|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科研管理, 谋士, 干事, 科管, 提问者

最高级的研究者其实就是‘提问者’,因为提出科学问题是核心、是关键,如何去求解这些科学问题就是执行层面的事情了,即组织管理层面(包括行政、人力、绩效考核)和技术方法层面(科学技术方法、工程模式)。理论上,针对‘提问者’层面的科研管理应该采用最宽松、最宏观、最弹性的管理模式,充分尊重并充分体现人的智力资源,而对于‘执行者’层面的科研管理应该采用适当紧缩的管理模式,即强调绩效考核,有所约束,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任务。我个人比较喜欢Google的管理模式,在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下,人类的创造力即‘思考能力’和‘提问能力’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和提升。目前国内的科技管理部分似乎没有区分这两个层面,对于所有科技从业人员的管理往往会有‘一刀切’的情况,殊不知有的人适合于当‘提问者’,可以天马行空般地提问题;有的人在适合于当‘执行者’,不善于提科学问题,而善于钻研技术方法、求解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作为研究生导师层面,更多时候应该是‘提问者’,而研究生则是‘执行者’。当然,作为‘提问者’的导师也可以分层次、分类别,因为有的人也只是一个处在‘执行者’的层面,例如通过看文献琢磨出一些me too的idea交给学生去执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提问者’。我所推崇的‘提问者’指的是novel idea的创造者,能够形成一个领域、开创一片未来的情形,例如手机滑屏创意的提出者,让人们可以抛弃键盘、鼠标等传统模式等。新近的Google眼睛也应该会带来感知领域的新革命。
在科研活动中,让‘提问者’去做‘执行者’的事情和让‘执行者’去做‘提问者’的事情一样痛苦,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申请基金时很痛苦、体会不到科研快乐的原因了,包括使用SCI指标去要求所有医生一样,并不合理,因为研究型的医生需要的是‘提问者’的管理模式,而普通的医生则走的是‘执行者’的管理模式。设想把高铁和牛车捆绑在一起、使用相同的管理指标去要求,例如SCI指标,显然对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很不利。当年孟尝君拥有不少门客,有的是‘提问者’即谋士类,有的是‘执行者’即干事,各有所长,形成一个团队。如果国家科技部和基金委等客观部门能够将现有科研人员分类管理,让‘谋士’创建novel idea,让‘干事’去实现,科管部门成为中间的‘胶水’,把两方面人员粘合在一起,或许是一种比较理想状态的科研管理模式。如何考评呢?很简单:如果‘谋士’不能连续提出有价值的novel idea,那么可以调整岗位,如果‘干事’不能有效地执行nodel idea,那么也可以调整岗位。借用我导师贺院士的话启发来说‘让能想事的人能想事,(可以不用干事);让能干事的能干事,(可以不用想事)’,也许科学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管理会更加顺畅、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这个国家可能会更有创造力和高效的执行力量(例如可以从全国或者全球分别招募能想事、能干事的人物了——目前的‘众包’其实就是走的这个路线)。对于年轻学子来说,如果能够在这个‘想事、干事’的孵化池中过渡测试、观察的话,就可以从中更好地筛选出适合于‘想事’或‘干事’的人员了。以‘西游记’团队为例,唐僧是‘提问者’,孙悟空等则是‘执行者’了。当然,委派唐僧去取经的唐王则是更高层次的‘提问者’了。
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的确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照‘提问者’和‘执行者’的角色进行分类管理的话,则可以最大程度地彰显研究生的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工作选择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一家之言,虽率性而思,当理性而为。
CZ @ 2013.03.16 02:02:41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692-670703.html

上一篇:向生物尤其是真核生物学习高效工作模式:创新思维之我见
下一篇:合理博弈 and 戴着镣铐跳舞 均是伪命题?

3 曹聪 李明阳 陈冬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