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图书馆扮演的角色: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和二传手

已有 3365 次阅读 2013-4-2 11:27 |个人分类:图书馆那些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图书馆

        图书馆界著名的竹帛斋主,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日前发了一篇博文,是他在图书馆发现系统创新研讨会暨中山大学发现系统开通仪式上的讲话:“知识因发现而更加美丽”(全文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8019f0102e2if.html),其中,归纳了一些图书馆界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变化,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已经超越纸质资源;图书馆已经开始从信息资源拥有者蜕变为信息资源使用者;图书馆服务已经开始从互联网服务延伸到移动通信服务,从一时一地的服务发展成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服务;图书馆的发展不再完全由图书馆人主导,更多的是由系统商和数据商驱动;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实践渐行渐远,正在蜕化为自娱自乐的应声虫和寄生虫。

 

      斋主的许多分析尖锐而深刻,俺是很赞同的,不过有两点却感觉不尽准确。其一是关于“图书馆的发展不再完全由图书馆人主导,更多的是由系统商和数据商驱动”,俺感觉,图书馆的发展从来便不是由图书馆人主导的,图书馆作为政府、学校的一个附属机构,从它出现开始便由上级主管者决定着它的生死存亡,到了信息社会的今天,虽然表面上看技术和数据成了图书馆离不开的两架马车,但从根本上却是拿出大把经费让图书馆得以购买技术和数据的上级主管部门主导着图书馆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系统商和数据商还指着图书馆生存呢。不过这个方面俺现在不想展开,却想对斋主的另一个观点“图书馆已经开始从信息资源拥有者蜕变为信息资源使用者”发表一些想法。

 

      图书馆一直就是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图书馆收藏所有的文献资源,目的当然是为了利用,但利用者并非图书馆自己,也不是图书馆管理者,而是他的服务对象,从古至今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由少数高层和精英到普通大众,但它自己只能是众多使用者中的小小一份子。尽管当今社会,图书馆已经很难以它拥有的信息资源做到一家独大了,网上资源和数据库的信息以如此飞快的增速让图书馆措手不及,但图书馆对资源整序、选择、鉴别等方面的优势也必然会让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更何况,林林总总的数据库并不是普通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的,只有通过图书馆的购买,才能让公众能方便地有一个获得这些资源的途径。所以说,图书馆在信息时代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和二传手,通过图书馆的传递,才能把图书馆自己拥有的资源以及来自数据商的资源变成让读者容易接住并用来进攻的球。我们知道,排球比赛中,二传手是最关键的一个位置,承担着组织进攻和整个队伍的核心作用,没有这个二传手,场上局面将不可控制,一片混乱。

 

      当然,图书馆并非仅仅是二传手,而是要以它拥有的信息资源为基础的,若放弃了这一点,把收藏的位置让给系统商和数据商,自己坐到一个资源利用者的位置上,便一定会丢掉主动权,这是应该警惕的。俺个人的感觉是,图书馆很多时候都在自我陶醉和妄自菲薄的两个极端上摇摆。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刚开始图书馆似乎发现了一个新的战场而欣喜若狂,纷纷把自己包装成“信息”一族,文献资料被称为信息资源,图书馆学系变身信息管理系,到头来人家搞电脑搞软件的信息技术那些学科根本不承认你,却把图书馆多少年积累的宝贝都数字化了,到了大数据的时代这些竟成了别人的资本。图书馆人自己玩票似的整的一些管理系统或数据库之类的,在那些商业性软件开发和数据库商面前基本没什么抵抗力地败下阵来,于是,便一头把自己降到与读者同一地位的信息利用者,但若看不到,所有商业化的产品必然会与图书馆的公益性产生矛盾,如果把数据和系统都交给他们去折腾,图书馆只安于拿来使用,便是人家有什么你就用什么,无疑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当然,斋主是在中山大学图书馆开通知识发现系统的时候讲这番话的,而超星本身也是集系统商和数据商于一身,有些话算得半个场面上的话。斋主更是敏锐地看到图书馆与数据商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关系,但如果图书馆与数据商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关系的话,其实那些致力于开发知识发现系统的商家可能正是红太狼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69474-675383.html

上一篇:转专业,究竟有多难?
下一篇:花眼看西湖

2 陈小润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