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读书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已有 2868 次阅读 2013-4-30 05:32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读书, 教育方式

小时候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已经记不得了。最早读的其实是儿童期刊,印象最深的是上海出的《小朋友》。读杂志到底算不算读书,现在我也没搞清楚。从广义上说,应该算。从狭义上说,又好像不算。但是阅读的习惯应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小朋友》是母亲给我们订的,一订就是好几年,至少从1953年到1957年,都在看这本儿童期刊。还有一点印象的是,每年一到元旦新年,这本杂志总会有一些新花样,给小朋友们以新年的快乐。

读小说应该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母亲从她们单位的工会里借来一些小说,放在她的枕头下。母亲上班了,我们在家里乱翻。翻出小说,就开始看。因为小学三年级应该认识不少字了,所以读起来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当时就是繁体直排的,也没觉得有什么不便。现在再看到这样版式的书,可能先要头大一会儿,再硬着头皮读起来。母亲借回来的书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小说,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之类。有些男女之间的事当时不爱看,就跳过去了。这跟进入青春期不一样。到了那个时候,是专挑男女之间的情节来看的。

说来也奇怪,现在觉得,当时出的有趣味的书很多。给我印象较深的有《十万个为什么》和《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我记得当时读这两本书时,都是在星期天,而一读起来,就手不释卷,只是吃饭的时候停一下,吃过饭就马上拿起书来继续读下去。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那个时候所得到的信息爆炸,也许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吧。还有一些趣味数学之类的书,如介绍方程的一个小问题,是问古希腊数学家刁藩都(也有译成丢藩都)的一生活了多少岁数。当时还没有接触过方程的我,完全被那复杂的叙述弄晕了,根本不知道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后来知道方程之后,才觉得解决这个问题没有那么难。

后来,接触到计算机类的书,应该是在七十年代初,说是介绍计算机,其实是介绍逻辑电路。那本书说得也不太深,就是介绍了“与”、“或”、“非”等算法,提到了与门、或门、非门等。当时读得稀里糊涂,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后来学了数理逻辑之后,才多少算是明白了一些。

所以我感觉,读书其实是人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来源,而不是之一。读书是一种互动教育,虽然看起来读书是被动的,但是在真正阅读的过程中,你总是要思考的,你总是会找到某些你最关注的内容和方面的,而正是这些东西给你留下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最深刻的印象。

在上初中后,当时在学生中有一种读物很流行,那就是所谓青少年修养书籍。现在看来,那是一种教导青少年如何做人的书籍。只是那时这种书不像现在这类书那么显得很随意,那时的书还是有一种教导的严肃味道。不过,对于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来说,这样的书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我记得当时这类书中最著名的作者叫敢峰,不知道这是笔名呢,不是作者的本名,也听说其实敢峰姓陈,叫陈敢峰,但是这对一直没有确定下来。不过,在读过一些这类读物之后,就很快对它没有什么兴趣了。那是一种典型的说教形式,看得多了,肯定会让人生厌。

文革在破四旧中,烧了很多书。我记得,我读的那个中专的图书馆,同学们从里面搬出很多书,在操场上点燃。那个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具体烧得什么书,烧了多少书,完全没有印象了。但是图书馆的书并没有烧完,图书馆也上了锁,再也没有开放过。但是,我们在无聊之余,还是会钻进图书馆的窗户里,从里面偷出书来读。有一天夜里,我们还把政治教研室的锁撬开,偷了很多马恩全集、列宁全集之类的书。偷回来之后,一看,真看不懂。后来就没有兴趣再去读了。那些书后来去了哪里,也不知所终了。

文革中的1973年之后,国家开印了一批中国古典名著和西方文学名著,像雨果的书就在解禁之列。我第一次读到了《笑面人》和《悲惨世界》,读了之后,感觉受到很大的震撼。后来谈恋爱的时候,还总给女友讲这里面的故事。不知道讲故事算不算谈恋爱的主要活动,或者会成为吸引女友的重要方式。我相信应该会。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中,只有《红楼梦》以前没读过。这次算是开始读起来了。再就是《聊斋志异》,也是一拿起来就放不下。而且发现,读《聊斋》不能读译过来的白话文本。一译成白话文,就显得特别罗嗦,絮叨,没法看。只有读原来的文言文本,才能读出味道来。


电视剧《潜伏》片尾歌曲完全把这支歌的曲谱搬了过来,一个音符都没有改。这一方面说明这支歌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曲作者的创作源泉也都干枯得差不多了。

神圣的战争.MP3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685231.html

上一篇:误国误民的应试教育
下一篇:怎样做才是对老人最大的孝心?

5 曹聪 王善勇 王涛 武夷山 罗春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