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2013年04月高教关键词:高校浪费;2011计划;学院改革;苏世民 精选

已有 9600 次阅读 2013-5-2 10:11 |个人分类:高教史料|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复旦大学, style, 天下, 学院

2013年4月,在高等教育方面,值得关注的事很沉重。以复旦大学杀室友案为导火索,引起人们对人才培养的大讨论,人们发出“一舍不容,何以容天下?”的呼声。而高校浪费现象在本月也引起人们关注。无形的浪费与举国正在进行的“光盘行动”对比成辉。在这些负面事件的暗影里,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大事。一是国家“2011计划”正式公示;二是学院改革步入攻艰期。本月那人、那事、那大学我推荐的是:大学室友;大学学院改革;当下中国大学。

但综合讲来,本月以下四个词汇作为四月高等教育关键词:高校浪费;2011计划;学院改革;苏世民学院。

高校浪费:高校浪费起于无形,节约资源勤俭办学

《光明日报》的文章:“高校浪费起于无形,节约资源勤俭办学”揭示了我们在大学经常熟视无睹的现象:宿舍白天亮着灯,电脑24小时运转,饮水机整天开着,洗衣服不用手搓只用水冲,水龙头坏了不报修、任水长流,洗澡堂里喷头空流水却无人使用;高校学术报告厅装饰豪华,利用率低、大学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大学办公室豪华比宾馆、大学接待类政府……高校里的种种浪费现象,让人心痛。

一方面经费紧缺,一方面浪费视而不见。高校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这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大学无法人化的特征,即没有人为大学的发展和浪费负责!

推荐理由:

浪费现象表现只是一种不文明行为,但现实却是伤了、冷了教师的心,败坏了大学的现象,侵蚀着大学精神。高校浪费现象,呼吁大学法人化改革。

       

2011计划:首批2011计划名单公布

2013年04月11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4大类共计14个高端研究领域将获得优先扶持。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两项重点工程之后,这项旨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三个重大战略工程。

目前全国共计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167个申请经过三轮严格认定,最终只有14个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它们包含了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4大类,研究内容涵盖了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纳米科技、现代农业以及司法文明、海洋权益等领域。这些研究方向体现了我国的重大需求,也是参与国际前沿竞争的需要。

其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是主张协同创新:和“211工程”、“985工程”不同,这次国家重点扶持的不再是某一所大学,而是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体——协同创新中心。比如首批名单中名列首位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建的,其中任何一家在国际量子研究领域都有顶尖实力,但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不允许三家单打独斗,而是必须组团参赛,该中心集中了20名院士和数百名科技精英。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称,希望通过一个中心的建立,形成一个改革特区,推动高校运行机制的改革。

二是取消终身制:“2011计划”采取四年一评估,取消终身制的运行办法。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认定要求,首批名单打破地方高校很难申请国家重大项目的局限,在区域类别的4个协同创新中心里,牵头的河南农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均是地方高校,除了苏州大学是“211”高校,其他3所高校既非“211”和“985”,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校。

三是新计划不再以给钱为主:在过去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中央和地方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重点扶持,但“2011计划”不再以给钱为主,因为这些协同创新中心本身已经有大量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来源,还有着很强的吸金能力。据统计,全国培育的167个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吸纳了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金。“2011计划”专项资金将用在现有体制投资不能解决的问题,如高水平队伍组建、协同机制、学者流动机制、学生培养方式以及资源共享方式等,在这些方面给予支持。

推荐理由:

“2011计划”,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产生的另一大的行动工程。它既是一项战略计划,也是高校发展的一个方向。它将引领高校实现“官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顶天立地”。

学院改革: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

4月13日,教育部首次对外发布了《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涉及学生招录与选拔方式等8个方面的内容。

2011年,教育部在17所高校内部选择一些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实行教授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被媒体称作高等学校里的“改革特区”。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说,要把这项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此次的“改革细则”在学生招录与选拔方式方面,允许试点学院自主研究确定本科生招生计划,在统一高考基础上探索综合评价录取模式,以高考成绩为主,结合高中阶段学习成绩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及高校自行测试结果等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高考成绩不低于生源所在省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在综合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不低于60%。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可提高试点学院在校生赴海外学习的比例。其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可按试点学院年度博士招生规模的50%选派学生赴国外学习。《意见》还提到,要严格直博生中期考核,建立退出机制,开通分流通道,允许符合条件的直博生按规定办法分流转为硕士生培养。

   在教师的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上,试点学院可全面实行聘用制度,探索实施人员流转退出机制,对现有在编人员强化聘期管理与考核,实行“能上能下、非聘即转”;对新聘人员加强目标考核,实行“非聘即走”、“非升即走”。

   “教授治院”将可能成为探索“教授治校”的一步。《意见》称,试点学院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探索实行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引进多方力量支持学院改革发展。《意见》还提到,试点学院可自主配置各类资源,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并承担相应责任。  

推荐理由:

学院强,则大学强。在当下大学层面改革举步惟艰之时,学院改革给大学改革开启了一个窗口。教授治院或许成为一种现实。

苏世民学院:清华大学宣布启动“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

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421日清华大学宣布启动“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项目主任、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称该项目是一个研究生培养的“特区”,将完全颠覆以往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政界、商界和社会组织中的领袖人物。他认为,“这个项目将对清华大学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有所‘刺激’,逼着清华大学更快地走向世界一流。”

据介绍,苏世民项目共获得3亿美元捐赠资金,是中国迄今为止从海外获得的最大单项慈善捐赠,由美国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以个人名义捐赠1亿美元,再由清华大学和苏世民募集两亿美元。

苏世民项目的模式参照了历史上最悠久的研究生奖学金——牛津大学“罗德奖学金”的模式,该奖学金每年从14个国家和地区选取83名本科毕业生进入牛津大学深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天文学之父哈勃等均是该奖学金得主。

与罗德奖学金相同,苏世民项目也提供全额奖学金,对所有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习、食宿均实行免费。不同的是,罗德奖学金不限定专业,不设立专门的学院,而苏世民项目则力主将课程、项目和住宿制书院合为一体,学生吃饭、上课、住宿都在书院完成。

今年年底,清华大学东区的中心地带将开始动工建立一座“苏世民书院”,目前该学院已由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罗伯特斯特恩主持设计完成。2016年秋季学期,第一批1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本科毕业生将在这所住宿制书院中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其中45%为美国学生,20%为中国学生,另35%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23年后,书院计划将招生规模扩大并稳定至200人。

书院将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课程,课程体系则由清华大学与来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杜克、牛津等世界名校的大师合作制定,实行全英文授课。学生将被分入公共政策、工商管理、国际关系3个学科,未来还计划增设工程科技学科。每名学生都需要在一年的时间内专修其中一个学科。

苏世民项目还将面向全球公开招聘10名左右国际知名学者或顶级业界专家作为讲席教授,让他们担任学生的导师。项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大提琴家马友友等。他们将为项目发展提供咨询建议;学术委员会则包括牛津大学前校长柯林卢卡斯、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等,他们将共同探讨创新项目特色和培养模式。

此外,在12个月的学习周期中,除去满满当当的课程设置,在休息时间,学生还会去中国企业、政府、农村进行体验式实践,甚至还会让中国家庭“认领”外国学生,使他们全方位地理解中国文化。

在未来的书院院长李稻葵的设想中,50年内,将有逾1万名学生从这个占地2.4万平方米的书院中毕业,他们会与自己在书院的同学和清华大学其他学生建立起私人的朋友关系,在遇到问题时,这些未来的领导人可以“直接打电话讨论”。

推荐理由:

清华无小事。清华大学在新校长的带领下,正在做一些实事。苏世民学院无疑将为研究生培养、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开辟一个试验田。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9436-685964.html

上一篇:中国教育进入“4%后时代”
下一篇:“1+1>2”: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步入成熟期

18 陈小润 曹聪 王涛 刘凡丰 刘晓锋 罗春元 徐耀 徐大彬 彭真明 刘立 宁利中 少雨 李学宽 梁建华 陈勤 王启云 biofans yxh316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