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我为什么关注设计? 精选

已有 5926 次阅读 2013-5-6 06:45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设计, 关注

我为什么关注设计?

武夷山

 

昨天吃早饭时,打好了这篇博文的腹稿,吃完早饭赶紧写出来,现在贴出。

我从没学过设计(狭义的),但关注设计(广义的)已经很久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设计是我把情报学和人工科学联系起来的中介。

司马贺的《人工科学》有多个中文版本,其中两个中文版本(商务印书馆版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版)都是我翻译的。该书有一章就是谈设计的,可见司马贺认为设计科学是典型的人工科学。但是,商务印书馆版1987年问世后的很多年中,我都丝毫没有把情报学与人工科学联系起来的想法。大约2006年与2007年相交的样子,我想到了情报学与广义设计科学的联系,就找我当年的硕士生、当时的同事王炼合作,写了一篇《情报研究的设计学视角》,并发表在《情报理论与实践》杂志2007年第3期上(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10221)。这是我自己很看重的一篇有创新想法的文章,但很可惜,该文迄今被引次数寥寥无几(据CNKI,迄今只被引5次),在科学网贴出时也未被加精。但即使在发表此文后,我仍未把情报学与设计科学所属的上位学科----人工科学联系起来。直到这两年,我才逐渐地悟出并眀确地认为:情报学也是一门人工科学。将司马贺对人工科学已经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拿过来用以指导情报学发展,一定有助于别开生面。

其次,吸收设计学发展历程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制定出更好的科技政策及其他公共政策。

科技政策是我持续的兴趣点所在,也是我当年选择到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读研的主要原因。科技政策制定过程与设计过程的相似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不然怎么会有“顶层设计”的比喻呢?在设计领域,产品最终用户的参与早就被认为是良好设计的重要因素,遗憾的是,在我国的科技政策领域(以及其他公共政策领域),公众参与一直是很弱的。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算是前所未有地高了,但在某些时候,只是装点式的参与(cosmetic participation)而非实质性的参与。 

设计出来的东西是让消费者用的,制定公共政策(包括科技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保障和维护公众利益,因此,没有充分的公众参与就必然是荒唐的。国外的某设计师曾经设计出一款自鸣得意的高级茶壶,无论在倒水时壶身倾斜到什么程度,壶盖都不会掉下来。但是,这个茶壶的样子有点像是尿壶,那么其市场遭遇就可想而知了。若是在设计阶段稍稍有那么一点消费者参与,就肯定能把这样的设计否定掉,而无须将之投产。同理,我国若是事先稍微听一听公众的呼声,就断然不会出台“闯黄灯等同于闯红灯”的荒谬条款。在科技政策与管理、教育政策与管理领域也是如此,良好动机是“认认真真地搞改革”、实际效果是“扎扎实实地搞破坏”的事例实在是太多了!切实加强公众对决策过程的实质性参与,就能防止很多荒谬可笑的政策措施出台。

再次,广义设计学思想的普及有利于每一个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组织过本所研究人员翻译《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并校译了全书。该书认为,设计能力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技术素质,因为,设计过程本质上就是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的过程,而每个人都会面对解决问题的挑战。这一观点我深以为然。

多年前,我曾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到我所作报告。我本以为,他是艺术家,肯定会讲很多美术设计方面的问题,万万没想到,他讲的很多内容都属于工业设计和商业模式设计方面的创新。这说明,如果我们大力普及广义设计的思想与程序,则不仅每个学生、每个公民的发明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能够有所增强,而且,整个国家的“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之路也可以走得更顺畅。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687053.html

上一篇:高质量的设计学刊物
下一篇:我收藏的英语歌片(6)

50 钟炳 李伟钢 许培扬 朱晓刚 曹聪 罗德海 陈小润 刘建兴 张伟 王善勇 李泳 蔣勁松 张婷婷 李宁 罗帆 杨正瓴 王守业 陈冬生 耿小昭 谢海燕 廖晓琳 房松 傅蕴德 陈筝 魏瑞斌 曹俊 唐常杰 曹建军 文艳群 李学宽 徐大彬 赵凤光 葛兆斌 王号 李健 程光伟 徐耀 庄世宇 孟津 刘宇 翟自洋 杨月琴 王桂颖 李超勇 马小池 王晓光 xqhuang anran123 techne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