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鲍元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yk0104 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博文

鲍元恺讲座 纪念——我的第一交响曲与中华魂音乐会

已有 2871 次阅读 2013-5-26 11:15 |个人分类:交响乐|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纪念, 音乐会, 交响曲

 http://www.emus.cn/index.php?uid-8727-action-viewspace-itemid-53139

鲍元恺《纪念》 交响曲
鲍元恺系列讲座第五讲《纪念》 交响曲(音乐会、讲座)指挥: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 郑小瑛演奏:厦门爱乐乐团2013年5月10日(周五)19:30厦门大学科艺中心音乐厅

 

主讲:厦门爱乐乐团名誉顾问 鲍元恺讲座:2013年5月11日(周六)19:00厦门大学图书馆323

 

厦门大学图书馆人文社科基地文化讲堂第177期超星学术视频《植根民族传统 跻身世界乐坛》第五讲

 

我的第一交响曲 《纪念》鲍元恺     第一交响曲动笔于2003年7月,完成于2004年4月。e小调。原曲无标题,因适逢邓小平百年诞辰,由约稿方四川爱乐乐团定名为《人民的儿子》。2004年8月,由徐志廉指挥四川爱乐乐团、俞峰指挥深圳交响乐团分别在成都和深圳首演,同年由香港雨果公司以同一标题发行唱片(编号HRP7247-2)。这部作品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在苦难动荡的20世纪,特别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灾难中,为争取国家富强昌盛和人民民主自由而英勇抗争,最终迎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奋斗历程。其本质是一部力图将史诗性、哲理性和抒情性融为一体,概括地展现正义同邪恶,人类同灾难,进步同倒退,理想同现实抗争的传统题材交响曲,因此我在2005年将标题改为含义更为宽泛的“纪念”。全曲依悲壮的慢板——激昂的快板——深沉的慢板和辉煌的终曲分为四个乐章,在终曲的慢板尾声,留下了发人深省的沉重思索,在未解的矛盾中以“警钟长鸣”结束全曲。
  在结构上,四个乐章贯穿同一个由连续下行的大二度和小三度音程组合的动机,并由这个动机和它的延伸、分裂、倒影、逆行、变奏,以及建立在这个旋律上的对题,衍生出各个乐章不同形象的主题。这个动机来自我2003年4月抗击“非典”时期构思的一部未完成交响诗中象征灾难的乐句。
  这部由单一主题构成的交响曲,继承了欧洲交响乐以戏剧化结构表现社会重大社会题材和挖掘内心精神世界的艺术传统,力求结构严谨,收放有度,避免情绪滥觞和具象描绘。我其后的交响曲作品,如第三《京剧》、第六《燕赵》的基本架构都源于这部作品。
  第一乐章,慢板,变奏曲。引子是一个“邪恶动机”E—D—B,由它引申出的e小调沉闷压抑的低音弦乐主题及其九个变奏组成第一乐章。其中,变奏一、二、三、四,和变奏七、八、九是原调上的“固定低音变奏曲”(Ostinato)。前四个变奏作为第一部分,情绪从悲伤,悲愤,到悲壮。变奏五、六,作为整个乐章的对比中部,则是远关系调上的装饰变奏,表现了人们在残酷现实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再现e小调的变奏七到变奏九,是痛定思痛的冥想和对理想世界的讴歌。乐章的最后,人们重新回到对“邪恶”的恐惧与抗争。
  第二乐章,活泼的快板,复三部曲式谐谑曲。核心动机E—D—B在这里变为快速三拍子的激进脚步。在首尾两部分,一往无前的节奏和频繁转换的调性展现出为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尽管“邪恶”主题的鬼影还在不断出现,但是它阻挠不了人们的前进步伐。中部是固定低音变奏曲“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坚定稳健的主题由定音鼓在主调最远关系的降B小调上,用3/4拍上跨小节依次递增一拍(2/4—3/4—4/4—5/4—6/4—7/4)奏出。在主题上方节拍错位的多重对题里,充满呐喊和倾诉。
     第三乐章,柔板,复三部曲式。残暴凶恶的第一乐章引子在这里完整地以严格倒影的形式,变为充满温情的歌唱性旋律,唱出了苦难中人们对自由的憧憬和对历史的反思。这里,有蓬勃的朝气,有坚定的自信,更有冷静的思索。最后的连接段把这个乐章引入到终曲的引子。
     第四乐章是带有慢板引子和慢板尾声的快板奏鸣曲式。核心动机E—D—B在这里成为欢快的主部主题,由这个动机分裂出来的步伐坚定的副部主题经过多重复对位的展开,成为一曲豪迈的胜利凯歌。在巨大的尾声里,“邪恶”原型主题和倒影旋律相对置,形成一段错综复杂的慢板。最后,乐队在全奏的高潮中戛然中断,在钟声奏出的副部主题中结束全曲。

 



https://m.sciencenet.cn/blog-38974-693582.html

上一篇:鲍元恺讲座 创作与教学
下一篇:鲍元恺题字——为唱片、书籍、节目单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