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我当年的博士论文评审 精选

已有 24559 次阅读 2013-6-1 15:2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博士, 论文

我当年的博士论文评审

 

首先,写这篇文章,不是要炫耀我当年的博士论文水平有多高。记得当时中国科技大学孙LG教授给我的论文评语有这样一句话:“论文除了用Rb-Sr确定了XX金矿床的成矿年代外,整个论文的创新点不足”。特别是后来到波兰、丹麦留学,看到人家的博士学位论文,参加一些国外博士论文答辩会,感到自己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也成为我后来更加努力做科研的动力。虽然“努力摇着桨,激起的浪花微小似尘”,但从内心,我十分感谢和敬佩孙LG教授及其他那具有开阔眼界的评语。故此,对自己当年的博士论文评审记忆犹新。

按所里要求,博士论文要送全国同行专家评审。送审的论文不是论文全文,而是包含主要内容(图、表)的详细论文摘要。我送审的是大约70A4(5号宋体字、行距16)打印出来、装订成册的论文摘要。

送审专家由自己向研究生办推荐3040名国内同行专家(其中必须包括5名院士)作为候选人。最后由所研究生办确定30名送审专家,其中包括5名院士专家。

按所里规定,博士论文送审必须获得三分之二以上专家“同意答辩”的评审意见,其中至少包括3个院士专家的正面评审意见,才能申请博士论文答辩。我当时论文送审的30个专家中,有23位专家对我的论文给出了正面评审意见。其中包括南京大学郭令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欧阳自远、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郭文魁等三位院士的评审意见。从回评意见看,为我的博士论文给出评审意见的专家涵盖: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华东地质学院(本人母校,现东华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工业230研究所、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湖南省地质研究所等十几个国内地学生产和科研机构。尽管三位院士对我的论文评价不是很高,但都有“同意答辩,达到博士论文水平”的评语。所以,我当年的博士学位论文至少是及格的。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当年我们所里对博士论文评审专家遴选和专家评审意见的要求,对今天研究生质量的把关,仍有借鉴意义。

记得当年读博士,导师也强调要发表论文,而且要求发表“像样”的论文。但发表论文并没有成为影响毕业、获得学位的因素。从上述评审专家遴选和专家评审意见的要求看,所里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是很高的。这个要求高就高在:你的博士论文要获得国内小同行的认可。

这段时间参加一些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感觉当前研究生论文评审的要求与我当年有较大的差别。博友关燕清借用伟人“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来描述当今的研究生论文评审和答辩,确实是一片“无限热闹,无限生动!”(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667-695242.html)的壮观场景。而我们这里前段时间,一个答辩小组一个上午(8:30~11:30)就完成14(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其工作效率之高,实在令人佩服!也许,如今(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评审因为要参考“发表论文”这个指标,评审和答辩的要求就与我们当年完全不同了。因为发表论文本身就是一个同行认可的过程。但类似于“一个上午完成十几个研究生的论文答辩”这样的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让人很难相信它不是在走过场。

教育部称“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存在突出问题”(见科学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5/278539.shtm)。但文章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好像还不愿披露,或者教育部根本就不清楚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究竟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所以,经常出台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大政策。让一线教师看不到教育部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而要出台的具体而得力的措施。为此,笔者建议,教育部的有关领导,能够放下身架,多到一线教师中间来走走,多了解和掌握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从而,为改变目前的局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201361

 



论文写作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096-695620.html

上一篇:世界矿物在湖南长沙大放异彩
下一篇:我是父亲的最爱

14 曹聪 魏东平 唐才明 徐满才 傅蕴德 鲍博 石伯妹 周永胜 陈学雷 胡宝群 李霜文 张世成 bridgeneer ssuutt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5: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