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学习漫谈(90):从科学家视角看歌德的成败得失 精选

已有 10000 次阅读 2013-6-6 13:21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科学家, 歌德, 成败得失

如所周知,歌德(1749~1832)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在德国和欧洲的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剧《浮士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脍炙人口。鲜为人知的是,歌德还是一位不错的科学家,对自然科学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做官、写作、旅行、交友之外,曾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考察和学术研究,所涉猎的领域甚广,包括: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等。他的83年的漫长人生中给后人留下了129卷著作,其中科学著作有13卷(参看[1~3])。

歌德16岁时进莱比锡大学,遵父命专攻法律,但对所学的专业课程不感兴趣,主要自学诗论,并开始写作,还去听解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课程,贪婪地啃读自然科学家林奈、哈勒尔等人的著作。他26岁时进入魏玛公国,成为魏玛大公的好友,主持魏玛公国政务近十年,领导矿山开采、森林开发、纺织生产等,这时他的自然科学知识有了用武之地。

在主管林业事务期间,他倾心研究树木种类、植物形态,对植物学情有独钟。他认为,所有动物、植物都存在一种“原形态”,前者的“原形”是脊椎骨,后者的“原形”则是叶子,动植物都是从各自的“原形”经过漫长的演变进化而来。此论已带有一种进化论的观点。他追随瑞典生物学家林奈的思路,到野外四处考察树木、花卉,不仅观察外形,而且注意研究它们的内部结构。1790年,他发表了科学论文《植物变形记》,系统阐述他的观点,文中创造了“形态学”(“morphology”)一词,指的是“对生物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学问”,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他还利用他的文学特长,将此文改写成琅琅上口的长诗献给他的情人,并公开印行,一时广为传诵。在逝世前一年(1831年),他发表了论文《植物的螺旋形倾向》,显示了他对植物形态学研究的热情,至于其内容的正确性,我难以判定,还得请植物学家来定。

在负责开矿事务时,他对地质学入了迷,带着地质锤到处奔波,采集岩石样本,加以科学分类。他在书信中写道:“我的身心和灵肉都渗入到岩石和群山中了。”与此同时,动物骨骼学使他着魔,搜集了各种各样的骨骼,并加以细察。1984年,他独立发现了人类的颚间骨,人的颚间骨是与上颚骨长在一起的小骨头,不易发现,而其它动物的颚间骨倒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当时的教会人士就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没有颚间骨。歌德的这一发现推翻了教会的荒谬观点,他喜出望外,写信告诉友人:“我找到的——既不是黄金,也不是白银——而是人的颚间骨,我是比较了洛恩人的头骨和动物的头骨后得出结论的。我有了一个解剖学上的发现,这太重要了。”歌德把这一发现写成论文寄给著名的荷兰解剖学家卡伯尔。可惜的是,由于歌德没有调研文献,法国动物学家魏克·达苏在他之前四年就已经发现了这一事实。

歌德的科学研究生涯中的另一个“重头戏”是光学研究,他历经长期探索,于1810年推出两卷本的巨著《颜色学》。他对光的颜色的分析几近狂热,无情批驳了牛顿关于“不同颜色由白光分解而成”的正确观点,认为白色和黑色是最原始的光学现象,光是不可分解的,原始的光线相互更替交迭就产生各种颜色。这可是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挑战,他的基于直观论的观点毫无价值,但他却无比执拗,坚持己见。对于已做的许多光学实验采取了“鸵鸟战术”。

他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把窗户打开,让更多的光进来。”

作为自然科学研究者,我们可对歌德的科学研究实践可以做一番分析,就他的成败得失做一些评价。

值得肯定的几点是:

1、对探索自然界奥秘持有巨大的热情,这种热情驱使他如痴如迷地投入研究,做出了一些重要发现;

2、坚持实践第一,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积累大量材料后进行细致分析,这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3、敢于发表前所未有的独特见解,不迷信,不守旧,敢想敢做敢说,这是进行科学创造的必要素质。

然而,按歌德的智商和投入的精力,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毕竟有限,他的三大“得意之作”,一种与人重复,一种尚不完善,一种完全错误。我们试图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做一分析,问题在于:

1)歌德的科学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说来,是非抽象推论的经验主义的。向实践学习,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联系他的一些哲学论述看来,他的经验主义与实证的经验主义不同,他没把人当成外在的观察着,而是把人当成观察对象内部的,从属于观察对象。因此,他的方法论甚至落后于早他100多年的弗朗西斯·培根。这就注定他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有限,也导致他在光学研究中的失败。

2)作为浪漫主义的文学家,他不可避免地有更多的形象思维,少一些抽象思维,因此,由于缺少逻辑推理,他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显得不大牢靠。

3)缺少服从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特别表现在坚持他的错误的颜色学观点。这方面似乎可与至死坚持“燃素说”的普利斯塔列相比。

以上是我在了解歌德的自然科学研究经历后产生的感悟,愿与博友们切磋。

 

参考资料

1、  杨桂珍,作为科学家的歌德,知识就是力量,2000,第3期,45

2、  歌德,http://baike.baidu.com/view/19304.htm

3、约翰·沃尔夫冈··歌德,http://baike.baidu.com/view/1703792.htm?fromId=19304

 

写于201366

 

【链接】歌德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051128,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结果歌德名列第7位。

歌德是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诗剧《浮士德》,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剧本《葛兹··伯里欣根》,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歌德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所涉猎的学科很多: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例如他在1784年发现了人的颚间骨。

歌德还是一位画家,具有相当造诣的风景画家,一生留下画作2700余幅。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0732-697095.html

上一篇:周末闲话-20:为知识型的电视节目叫好
下一篇:读报随想-5:10:1的启示

27 曹聪 武夷山 张启峰 董焱章 蒋永华 刘钢 谢蜀生 许浚远 文克玲 鲍海飞 孙宝玺 杨正瓴 李天成 朱云云 赵美娣 李宇斌 罗教明 陈冬生 周华 刘凡丰 白图格吉扎布 王鹏 张博 clp286 EroControl fsdw withhighprob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