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多一些注疏,少一点翻译 精选

已有 6911 次阅读 2013-6-21 08:26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新买了几本清人注疏的“十三经”。因为考据学的兴起,清人注疏的成绩整体上超越了古人。但注疏的事儿,在讲创新的今天是费力不讨好的,所以做的人似乎不多了。奇怪的是,做古籍翻译的却很多,其实那更是费力找骂的事儿。译得好的,大概能得零分,就是说做了等于不做,但还好,没有添加多少错误。书店里见过只有白文的《聊斋志异》,勉强还有存在的理由;还见过只有白文的《随园诗话》,连诗句都“白化”了,那就是造孽了,就像给古董的黄花梨椅子涂了一层3厚的立邦油漆,当然只能得负分儿。听说有一种“白化病”,我没见过,现在可以在书店看见了。

 

我以为,考据的工作像考古,即使说不上创造,但多少还能发现一些被遗漏的宝贝。而古文的白话翻译,有点儿像做清洁,工作很辛苦,可最后代表成绩的是一堆垃圾。

 

翻译不但不讨好,而且很多时候翻译了也和原文一样不明白——《易经》不用说了,即使简单的小故事,也有白文等于零的时候。看一则《世说新语》:

 

钟毓为黄门郎,有机警,在景王坐燕饮。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对曰:“古之懿士。”顾谓玄伯、元夏曰:“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排调》)

 

翻译这段话,只需要改几个字就行了——有时翻译古文就是替换几个词儿,还好意思叫“翻译”么——但怎么“嘲”了,怎么“机警”了,不懂文言的读者看了译文也一样不明白。

 

当然,如今的注释本也不少。有些注本很好玩儿,大家都明白的,或者普通汉语词典能查到的,编者做得很认真很周详,而读者(如我)不懂的,他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看来注释者是高估了读者的能力,以为读者都和李约瑟博士一样,能读古籍却看不懂《人民日报》(传说,忘了出处,不知是否可靠)。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992-701417.html

上一篇:一个翻译练习
下一篇:夏至听雨怀西湖荷花

29 李学宽 马红孺 张玉秀 廖晓琳 魏东平 武夷山 吉宗祥 曹聪 柏舟 宋健敏 李宇斌 叶威源 王号 曹长青 冯大诚 钟炳 张忆文 黎在珣 刘全慧 赵宇 庄世宇 韦玉程 唐常杰 崔小云 蔡庆华 anran123 luxiaobing12 qqlisten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