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学中心与科学博物馆(1)

已有 2532 次阅读 2013-7-13 08:5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心, 博物馆

当代科学中心与科学博物馆向青少年、成人以及家庭参观者提供了一种传播科学复杂世界的让人感触深刻且通常是感到“眩晕”的系列经历。它们把参观者“输送”到一个精力旺盛的学习空间中,那里是一个多种多样科学现象的游乐场,有生命展示,互动展品,基于电脑的多媒体活动,基于收藏的活动,还可以利用实验场所中的科学设备开展科学探索和科学发现活动。另外,博物馆的参观者还可以感受大型IMAX影院中的电影、天文馆中天体的展示、现场戏剧表演、展厅参观和演讲、或者同创造性的动力学展品进行互动交流。

感受这种“全盘包围式”的教育环境是比较容易的。理解通常发生在这些场所的科学传播的维度和多种类型则是较为困难的。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这种充满活力的科学传播环境,本文简要地评估了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拥有的传播资源(或资产),同时也探究了这些场所内对展览以及基于项目的科学传播进行描绘且驱动的六个关键的科学传播维度。

当把科学博物馆行业作为整体来考量的时候,我们清楚的事情是科学博物馆内的科学传播是复杂且迷人的,这种科学传播惠及到全世界众多的人。根据一些博物馆行业的估计,每年超过2亿人走进世界各地的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参观。每个参观者都能直接地被这些场所创造的科学传播的经历和环境所影响。在考虑到经历的深度和广度的时候,几乎没有其他类型的科学传播渠道有类似的观众达到率或者说影响。从35到40年前仅有的几个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这个领域经历了流行病式的增长,如今北美洲就有超过400家科学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全球则接近1500家。虽然当前有为数众多的科学中心,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起源于60年代“典型属”机构所引领的创新模式。旧金山探索馆和加拿大多伦多的安大略科学中心是被全球其他地方广泛模仿的两种早期模式。

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迅速发展的共同体在全球科学传播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生态位”。科学博物馆中非正规的、自我指导的、激发科学探索的环境为科学传播的发生创造了一个独特情境。科学博物馆把基础科学及其新兴科学的复杂性同提高公众素养以及促进公众参与科学联系起来。由于博物馆创造的互动的,物理的以及基于物体的体验,它们便可以能够将科学,科学现象和科学议题放到合适的情境中,从而让科学对于公众更具有可获得性。科学博物馆在弥合不同的科学观点方面是专业能手,同时在创造融合了物理的、动手互动的(做实验)、个人反映(感觉)以及抽象的或者认知性参与(思考)的学习体验方面也是专业能手。

鉴于这些场所的普及程度较广以及他们在对公众进行正规和非正规科学教育方面承担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设计博物馆内的学习体验,一些重要的教育研究和参观者研究正在进行当中。当前还没有进行系统性评估的是对博物馆内常规的科学传播类型的识别和理解以及如何设计一套科学传播策略来更好地对博物馆的使命予以支持,以及如今博物馆所拥有的复杂学习以及参观者参与的目标予以支持。

在任何科学博物馆中,科学传播都是一种显性传播和隐性传播的结合。博物馆展品和环境是用来传播特定观念和内容的,然而它们也不可避免地会为自发的、未预料的以及参观者发起的传播创造一种机会。惊奇,高兴以及自发性通常是隐性传播的结果,而非显性传播的结果。正是有目的的传播和自发传播的结合才使得科学博物馆的体验在个人层面上变得如此丰富和有意义。最成功的博物馆展品和项目就是那些在显性传播和隐性传播之间达到平衡的。

在探索馆,奥本海默通常强调展品作为推动参观者参与个体探索途径的重要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展品通常并不会设计的极其简单或者只用来展示一种效应。相反,好的展品会表达一种科学现象(比如,光的折射),并且可以让参观者以设计者都没有想到的方式来探索这种现象。

科学博物馆中通常发生的科学传播类型有哪些以及人们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些类型从而使之契合特定的博物馆呢?在评估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中丰富的传播环境的时候,下列的传播维度能够代表且帮助描述博物馆科学传播的轮廓,同时也反应了总体使命和一系列组织价值。因为任何一个组织可以不同程度地采用这些传播维度,这些维度以下面的方式来描述:

l  说教式到非说教式

l  叙述式到非叙述式

l  提倡到中立

l  确定性科学到新兴科学

l  博物馆权威到参观者权威

l  科学的过程到科学的产品

在特定的博物馆中识别这些传播维度,重要的是要注意并没有一个正确的或者偏好的传播维度。实际上,对于任何特定的博物馆或者科学中心来说,很有可能在不同的展区会有不同的传播类型。博物馆的转变或者不断变大、以及博物馆正在经历的展览策略变化,通常是其传播维度变化的一种反应。一个案例就是经典的自然博物馆从传统的基于收藏的透视性展览转变为更具有互动性、主题性并基于当前科学议题的展览。对这一系列传播维度的利用为分析这些场所科学传播的偏好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工具,并为开始评估科学传播内容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参观者经历这样的目标和结果提供了一种手段。

(译自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https://m.sciencenet.cn/blog-428002-707655.html

上一篇:【译】科学传播再思考(2)
下一篇:第四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综述

2 武夷山 陈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