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sund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tsundy

博文

大学里的同事关系 精选

已有 7285 次阅读 2013-7-14 17:02 |个人分类:教学心得|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大学

       最近遇到了一些麻烦,自己看来本来很小的事却被某些人放大了,直接损害的却是学生利益。不由得感慨大学里的同事相处之道。

     我从大学毕业就开始教书。那时候在一个传统的学校,虽然学校也是二本,但专业性很强,在国外的本领域也是有名有号的。那时候上课没有逃课的,因为是小班授课,一个萝卜一个坑,哪一天少了一棵萝卜,很容易看见那个空的坑。我助教做了五年,教学的每项工作都是规规矩矩的,带我的老教师个个讲课精彩。青年教师一上来,前两年要自己实习,还要带学生实习,助两遍课才可以上课的。如果再上新课,还是要先从助课开始。耳濡目染,自然学来了很多有规矩的教学,也学来了严谨的教学态度。这么多年来,我对待学生追求过程的严厉、结果的宽容。学生毕竟是孩子,要给他们改错的机会。

     读博士时,从原来的学校辞职,毕业后,因生活的需要应聘了新的学校。这所大学建校历史较短,来了三五年的就算是老人了,大家都是新认识的,所以无论老的新的,一概很少来往。教学上没有传统,同事之间相处也没什么传统。大学老师是不用坐班的,一个学期能一起开几次会,赶上这个学期排了课与开会的时间冲突,就几乎一次都赶不上了。而教研室的会也往往定在学院大会之后开,免得大家多一次奔波。也是因为各自的课不同的缘故,集体活动也很难统一,无论是爬山、吃饭还是泡温泉或者打球,没有一次出席是全的。这样的结果是,我来了五年之后才勉强可以叫得上学院里所有教师的名字,还时不时会搞错。而同一个教研室的虽然熟悉了,但是婚丧嫁娶几乎没有参加的。要注明的是,并不是我不愿意参加,凡是发了请柬的,我都去了。大多数人并不发请柬,也不通知,也就是事后带一包喜糖或者红蛋什么的放在教研室桌子上。记得我刚来的第二年,紧急手术住院八天,教研室主任和工会主席代表院里来看看,其他人到现在还不知道。人情淡泊的好处是,大家都少了一份负担。每天做自己的工作,过自己的日子,不需要时时刻刻去揣摩或者照顾别人的想法。

        这几天心里郁闷的不行,觉得大家都是为了工作、为了学生,有什么事情不能沟通,非得暗地里使绊子呢?但人的进步往往都是从思考中获得的。经历了事情就要反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大学里的同事关系无外乎三种,第一种关系淡泊,没什么交往。彼此没什么交集,见面打个招呼而已,有事情公事公办,平常也不会无缘无故有什么联系;第二种来往较多,但并不深交。有的业余时间有共同的爱好,会因为业余爱好有经常在一起活动的时间,有的在一起有工作的来往,也会经常有联系,但性格未必相合,所以也仅限于表面的热络;第三种有私交,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都表现极好,能说说心里话,当朋友的关系。

       这次就是被自己认为的朋友给害了。那些你把他当朋友时说的话,最后竟变成了犀利的武器,导致最后不可预料的结果。慨叹遇人不淑的同时,去想一想,其实首先是自己认识上的偏差, 你觉得对方曾经帮助过你,你把对方当成朋友,可能人家根本没有把你当朋友。我本身所具有的较真、说话直率的个性也同样是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的根本。自己不管不顾,得罪了人,还自以为有理。到处去讲公平,其实,公平是相对于条件的。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公平呢?

      任何一个关系圈里都不乏有自私的人。但大学里面,由于工作关系自由,个性独立的人更多。因此,这种自私的本性在冲突到个人利益的时候才会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学里面,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生,学生一届一届走了,老师的脸面还在。何至于把同事关系搞得这么僵呢?

      我承认我是一个护学生的人,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当对方拿着学生向我开炮,这就是我的软肋。我就必须回击。如果是别人,没有自己的半分利益,也许就算了。但是我还是固执地想,拿学生出气,应该是一个合格老师的品德么?不管做什么职业,人心要善良,处事要宽宏,受了高等教育,又要教育别人的人更应如此。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放上一马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662518-707779.html

上一篇:黄山之行<后记>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感悟-我与我的班级同在

21 朱晓刚 王振亭 徐大彬 廖晓琳 庄世宇 徐迎晓 郭峰 李泳 刘振华 吕宝亮 张忆文 刘淼 张鹏举 柳东阳 毛宁波 逄焕东 蔡子微 刘伟 zhangcz07 biofans louiex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