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小冬 (Foster Fe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sterfei2 主要研究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

博文

第九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已有 4519 次阅读 2013-10-2 11:5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扎根理论

第九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2014年3月1日至3日,四川成都

本届研讨会欢迎来自于各个学科领域、对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感兴趣的同事们,来和我们一道学习、讨论和交流。详情请洽费小冬博士(fosterfei2(a)yahoo.com)。


附1:研讨会随感

研讨会随感

 

自成都回来已经有些个日子了,但成都带给我的感受却还依旧在回旋。

先是关于扎根理论的研讨会。有两个问题是我最关注,也是这次最有感受的,其一是研究兴趣与研究问题;其二是主客观性。这两点归结而言,我都是在纠结和关心扎根理论方法论中研究者和研究参与者的立场和位置。之前做研究都是从研究者出发,落脚点在于研究者想要了解什么,想要研究参与者做什么。而扎根理论的研究着眼的是,什么才是研究参与者真正关心并持续解决的事情。在这个话题的讨论环节,Foster说的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研究者没有问题,只有兴趣。我现在觉得这是研究者,或者说是扎根理论研究者很重要的一个素养——不断地反思、纯净自己的研究动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带着清澈的眼睛,通透的耳朵,自然而开放的心态去看到、听到、体察到研究参与者们真正关心的议题。虽然现实情况中,这非常不容易,但我会发现我的心态会有很大的变化,在下一次接触研究参与者时,我估计我会更加警觉和更会聆听。关于第二个疑惑,研究的主客观性,在视频中请教过格拉泽先生,并在会后再次跟Foster有交流。之前有看过一本书,叫《动情的人类学家》,试图探索一种更“亲近”的研究姿态和文体,焦点在于研究者自身代入感的程度。也许这个问题在扎根理论的研究里面并不会是个多棘手的问题。因为扎根理论的核心目标在于抽象概念化,具体而言,是概念及其特征,以及之间的逻辑联系。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情感、想法及等等,皆可终结于“All is data”。

除了研讨会本身以外,我还深深有感于这次研讨会所认识的人。人就是在这样子的相遇过程中不断相互影响的。因为大家都是冲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来,自然在心理上就亲近了些。随着研讨、聚餐和聊天的进行,对彼此的感受也不断地流动和丰富。Foster鼓励我们学生或者年轻人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想法,要学会去争取,要多见见外面的世界,这一点是可以从Foster身上直接感受到的,也是受益匪浅的。和我同住的郝老师,平常不到9点就睡觉的人居然和我卧谈到近2点,虽是初次见面,却真似故友重逢,我们叹人生无常,也颇感真情可贵。当天正是昆明火车站发生暴乱的那天,遇到这种事情,人们多多少少会柔软一些罢。还有很多人啊,周老师和她的学生,李琳师姐和谢主任的配搭,冯琳携其夫君,王老师,解放军叔叔,社科院大哥,还有很多川大的老师和学弟学妹们,想起来,嘴角就上扬啊。也趁此机会熟识了我的两个学妹,颇有意外的惊喜。

另外,此次成都之行或者这次研讨会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是之后促使我想了很多,关于自己,关于亲情,关于学业,关于视野。最后吃火锅的时候,冯琳和我聊到为什么她会选择扎根理论,她说,扎根理论是基于一种视角,按我的理解,它不是基于种族、民族、阶级、地域、文化等“把人进行分类”的视角,而是基于在这些类别下面基本的“我们都是人”的这一人性层面来看待人和事。冯琳说,也正是这一点,当她面对艾滋病患者的时候,她并不会感到恐惧,“因为我们都是人啊”。我感慨于我心中太多的评判标准,诸多的条条框框,遮蔽了我去看到他人和事物本真的样子了。

正如扎根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提供了一个套装,它也套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眼光,只在于我们选择与否,多少与否。

感谢相遇,再见成都。

 

林瑶


附2:研讨会集体照



https://m.sciencenet.cn/blog-448901-729550.html

上一篇:第八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下一篇:第十届中国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研讨会

4 王芳 赵宇翔 袁圳伟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