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网络教学、课堂教学与移动教学 精选

已有 6335 次阅读 2013-10-5 16:4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教学, 网络, 移动, 课堂

记得读研究生时,当时的英语课本有这样一篇文章,是讲述未来上课模式的。今天回忆起来,其实就跟网络课堂差不多。文章中讲有三个学童在电脑前上课,还与老师讨论问题。今天看起来,当时的设想还真与今天的现实有些类似的地方。

不过,类似归类似,但时至今日,网络教学毕竟还没有代替课堂教学。我们现在的远程课堂,更多的还是使用卫星电视放送设备。通过网络传播的课堂教学,还没有普及。现在又有人提出了移动学习的概念,既以手机为媒介的更新层面上的学习模式,也有点开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电脑、电视、手机这些现代教学的新媒介,的确已经进入了我们学习与上课的环境。可是我总觉得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别的,而是如何保护使用者的视力。电脑、电视、手机的显示装置,用我们的裸眼盯看久了,没有不疲劳的。就连纸介质的书籍,看的时间长了,都会导致眼睛的疲劳,更何况这些电子设备了。

倒退十年前,我盯着电脑看,超过一个多小时,眼睛再看周围的物体都会出现重影。要过很长时间才能缓解过来。现在年龄大了,眼睛也没有那么敏感了,所以看的时间长一点,那种不适的感觉反而不太明显了。但是对于年轻人与儿童来说,就绝不会有如此的幸运了。现在中学生的视力状态很不乐观,不能说与电脑使用时间过长没有关系。再早一些的孩子,他们的视力问题也多与看电视的时间过长有关系。再早一些的孩子,则与读书的不卫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三样累加在一起,我们孩子们的近视率肯定会大大地增高。

所以说来,如果要提高这种所谓网络课堂、电视课堂的效率与普及程度,解决的瓶颈可能不是与电子技术有关的问题,而是如何保护视力的问题。将来使用的这些电子显示设备,一定要具备不损害视力的功能。或者至少要减缓视力损害的程度。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我们的远程教育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网络课堂不能取代教室课堂的另一个因素,在于教室里具备网络上所没有的气场。几十个孩子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这个气场是很强的。孩子们在这样的气场里,比较容易集中精力,而且其他孩子学习精力的集中对于那些容易不集中精力的孩子也有较正面的影响。如果只是坐在家里通过电脑显示屏来听老师讲课,那么孩子们如果不集中精力,老师也不易察觉,孩子们自己也没有足够的自控力,所以肯定会影响听课的效果。

网络教学倒是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下课后,孩子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如果遇到问题,在自己思考很久后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可能通过各种反馈渠道向老师反映他所存在的问题。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让孩子自己思考来解决作业中的问题,这有正确的一面。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不同的孩子面对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有些问题,仅凭孩子自己思考,并不能解决问题。老师在旁的帮助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的。所以老师必要的帮助还是不可缺少的。通过网络信息的反馈,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帮助。这种帮助也不一定就是帮助学生解题,而是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思考,从而最好由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谓以手机为媒介的移动学习,我不知道这种方式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是否有效。现在在各类交通工具上,主要是地铁中玩弄手机的除了查看各种信息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在玩游戏。而且,据有人调查,中国人在乘地铁时,看书的人不是很多。所以我不清楚,在人们连书都不太读的情况下,通过手机来学习这种设想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以实现。对此,我深表怀疑。新东方已经推出英语学习的手机报,这种大胆的设想固然很可嘉,只是在目前的氛围下,恐怕要坚持更长一段时间,才有可能产生他们所期望的效果。

远程教育仍然不能取代课堂教学。我总觉得,人们对技术的过于依赖会导致某种幻觉,以为现代传播技术就可以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这恐怕只是一种幻想。现在网上有那么多名校名师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可是为什么人们还是要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名校去读书?这至少表明,网络资源不可能完全取代实体资源。或许将来的某一天,网络资源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了,大到足以抵销现实实体资源的差距。只是我们不知道那得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才能实现这样的愿望。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730250.html

上一篇:施恩与受惠
下一篇:研究生阶段的外语学习

11 乔中东 曹聪 程智 温世正 刘广明 李宇斌 谢刚 wwxxmm biofans Wiliam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