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utcrop 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博文

【诺奖】是【手段】,不是【目的】

已有 3790 次阅读 2013-10-10 09:07 |个人分类:科学网大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手段, 诺奖, 目的

教育,从被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被洗脑的过程,无论哪个国家都一样;这是一个直白但不大好让人接受的说法;但事实如此,我认为比蒙上各种美丽的外衣来得实在。


教育体系这条生产线的品质,决定了教育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不太好,导致很多本该独立的思考被歪曲,有些本该保有的品质却被抹去——虽然谁都不愿意,但个体是很难改变系统的属性和其惯性。


比如,我们的教育,决定了很大多数人分不清两个概念:【手段】与【目的】——对诺奖的态度,就是很具体典型的例子。我认为【手段】与【目的】的区别,小学就应该能清楚,最多初中就该能明确坚定的区分两者的意义差别。但不幸的是,这点能力在很多人脑子里,被抹去了;这也是我常觉得中国人匪夷所思的地方。


之前反复聊过几次【手段】与【目的】的区别,但每次聊完,还是老样子;比如我找到一篇之前的博文:

回到诺奖,其本身和幼稚园小朋友的小红花、上学时候的奖状、科学网的小红花、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等,都是一个性质——都是【手段】,但决不能构成目的!


那么诺奖的【目的】是什么?简单的说,诺贝尔在遗嘱中写的很清楚:“……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所以,诺奖的目的,决不是诸如:“怎么获取诺奖”、“诺奖人才的培养”、“我们什么时候得到诺奖”……之类的观点——这和我们聊如何讨巧的获取科学网的小红花,而不是如何有效碰撞交流思想一样幼稚可笑。


还有人一本正经的总结诺奖获得者的成长学习经验,说的头头是道;但我觉得和鸽子效应没什么区别——丝毫不考虑诺奖的初衷与目的——为人类作贡献。


把诺奖本身当作科研的目的,不能不说是学者的悲哀。


所以我说,热聊诺奖,很多人大方向就聊偏了,偏离了事物的本质很厉害。



https://m.sciencenet.cn/blog-1750-731591.html

上一篇:【热议诺奖】,一群太监上青楼而已
下一篇:【NASA】学术会议拒绝【中国】学者

21 印大中 蔣勁松 李学宽 徐晓 鲍海飞 杨正瓴 黄淑芳 张骥 王德华 戴德昌 孙宝玺 张忆文 郑小康 张能立 曹聪 何士刚 曹广福 lbjman xuyiganghz dchlin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