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也谈科研

已有 2895 次阅读 2013-10-13 17:58 |个人分类:评论述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我在哲学所工作,时常收到一些“哲学”大作,让我“鉴定”,我对他们的精神的确感到钦佩。不过我还是想说一句,现在的学术研究的确要有一定的规范。否则都成“家”了。有多少人曾经批判过“民科”,这我就不多说了。我也曾在数学界工作过,那些人更是执着到家了。现代的学术工作在于出版,专门从事科研的人都知道,publish or perish(要么出版要么完蛋)。所以,出版才是硬道理。不是哪个专业人员说你几句什么就能管用的。当然,如果想拿专业人员的话出去招摇撞骗的人除外。我依然认为,他们写的东西还是有闪光的地方,如果静下心来,好好沿着前人的路子走,还是有希望成功的。怕就怕那种横空出世的,好像这个理论就是他的,除此之外,别无分店。即便如此,话也不能这样说。好像是歌德曾说过,别以为前人没有你聪明,你能想到的前人也都想过了。所以,当自认为有新思想的时候,一定要遵守学术规范,看看这个圈里其他人都做过什么类似的工作,然后你再把自己的“创新”部分加进去,如果确实是新东西的话。说白了,话要接着人家的说。连牛顿那样的大人物都说,他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嘛。然后试着找专业会议,先在会议上交流,看看真正的同行怎么说。否则你突然来这么一家伙,别人说你好也不容易,说你不好也不容易。我还碰到熟人介绍来的,希望我能对其工作进行一下鉴定。我想想也是有意思,我鉴定了又当何如?


我没有读过硕士,但我个人认为,我写过一篇比硕士论文还精彩的论文。那是一篇向权威挑战的文章。他是某名刊的主编,但他的一篇文章却让我看到了机会。我花了近二年的时间,查遍我能查到的文献,其中有不少是他文章中所缺乏的,但却对论题是很重要的文献。自觉可以一搏,就把我的文章投给了该刊。刊物一直没有给我回信。不过,我却知道该主编曾间接打听过我的出身。实际上,我把我的文章同时也寄给了另外二位该主编的同事。他们都曾征求我的意见,是否同意让他们和该主编说说给刊登出来。我又不是靠搞科研吃饭,写那篇文章纯粹出于偶然。所以就没有同意二位朋友的意见。我就是想看看该主编否有那个雅量。果然,我的那篇文章就石沉大海。后来我到北京读博士,到该刊编辑部坐了坐。该主编见我来了,赶紧说,你的文章还是要登的。我的文章是80年代写的,我来北京都是90年代了。我就跟他说,那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从我的这个经历看,抓住权威的“把柄”也可以做出像样的工作。但文章是否一定发表,也要看情况。尤其是名人,他们也要顾及脸面,所以适可而止即可,因为我也在编辑部工作过。到现在为止,我还很自鸣得意,那是我做过的最漂亮的工作之一,挑战权威成功了。通过写这篇文章,我掌握了搞科研、查文献和写论文的技巧。对我而言,文章发表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掌握了科研的方法。


还有一点体会就是一定要“小题大做”。让我鉴定的“大作”的一个最大的“软肋”就是“大题小做”,满身是窟窿。科技哲学这个东西,就是不怕大,所以有人就把自己的论题写的大大的,从宇宙大爆炸到量子力学这样大的尺度的东西都囊括其中。我的看法是这样必然会给人“满嘴跑火车”的印象。应该选一个很小很小的题目,把自己的工作尽可能地融入相关的研究中,可以说要学会用同行的工作“包裹”自己。这样让审稿人一看就知道你做的很多,知道尊重别人的工作,知道你懂得学术规范。那么,审稿人(如果是合格的审稿人的话)就会认真对待,给你提出中肯的意见,或是让你改写,或是让你补充,或是让你换个角度等等。这些意见一定都是过来人经验。能成为审稿人,也都是这个领域的人物了。他们绝对不是吃干饭的。但是,如果你的作品的尺度那么大,人家一看就是“老虎吃天”的东西,肯定会扔到一边,理都不理。这就是我对正经科研的理解。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489-732648.html

上一篇:数学在文明兴衰研究中的作用
下一篇:阅读是一种信仰

3 曹聪 唐凌峰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