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iswh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oiswho

博文

第一篇国际论文发表纪实暨从事科研10周年纪念

已有 3714 次阅读 2013-10-17 10:08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国际, 论文发表, 纪实

正好十年前,开始了第一篇国际论文的撰写和发表工作。那时刚刚从非知名院校考入某985高校,看到同学们都来自带数字编号(985,211或者其他?)的学校,而本实验室我们三人除我外均来自985高校且是本专业排名前几的大学,再加上所在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与以前做的工作差距较大,顿感心理诚惶诚恐。只有心里不安同时拼命看文献和做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逐步进入角色及得出一些初步结果,略感宽心。不知何故,导师安排将相应成果与人合作(我撰写为主)撰写一篇科技论文,且要求投递到国际期刊,心中顿感惶惶然。那时候已经开始讲究SCI EI,但自己所知不多也没想过这些,只想着“国际期刊”那肯定是不错的了。没有任何国际期刊论文撰写经验,先把主要内容脉络理了一下,将相应方法和结果等用中文做了整理,花了较长的时间做了翻译和修改,整整写了27页,前后花了二三个月的样子。心里也没底,交给老师审阅和修改,导师效率还比较高,经过10天左右将论文返回,除了部分语言问题,修改倒不是很多。很快定稿,往哪里投稿呢,自然一头雾水。老师建议投稿 IEEE Transaction系列的一个期刊,也是本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初生牛犊不怕虎,俺那里知道顶级不顶级,投出就是了。网络查找期刊地址,有在线投稿系统(那时候电子投稿等应该开始发展阶段,很多还是纸质投稿,后续提到),按照要求一项项提交,很多东西也不懂,如Cover letterHighlights等。从导师那借了一本古老的书,主要讲述怎么投稿、写信、交流等的类似写作教科书的东西,比着葫芦画瓢,总算完成了任务。导师再三叮嘱别把他的宝贝书丢了,说买不到了,我也舍不得还,放在我那好久,直到快毕业才归还。

   既然投稿出去了,自然也就不管他了,继续自己的实验和研究。大约过了2个月,收到电子邮件,稿件被拒稿了。仔细看了下编辑和审稿人的comments,密密麻麻洋洋洒洒看着眼睛累,打印出来居然有十多页,第一次知道审稿是这样的,专家不好惹,按照导师的古董书籍进行了逐条的Rebuttal and Response并补充结果。拿给导师看,导师建议投稿另外一个期刊,行业内也算前列的(后来才知道),当然影响因子等与某些专业不具有可比性。修改细节不提,查找该期刊投稿方式,居然没有电子投稿方式,需要打印出来提交。一式六份,双倍行距,厚厚一打,到邮局问了国际邮件的邮寄方式,寄出,大约花了80元人民币。然后就是等待期,过了几个月,审稿意见返回,再次不予赘述。前后经过大约5轮修改,从27页砍到13页,终于接受发表。当拿到铅字的复印件时,感觉到了由衷的喜悦。

  这个过程大大增强了自信,后来知道我比高一级的还早发表文章,导师也敢给我更多的任务了(当然除了科研任务,也有打印复印邮寄等杂活,无怨言,不影响主体工作)。由于组内第一次发表在这个期刊上,多次受到老师或明或暗的表扬,自己心里自然也窃喜。组内开了头就好了,后续其他人也逐渐在该期刊发表文章(题外话:Group的影响力)。后来继续完善工作,给某国外企业开发类似产品和技术,企业每年给一部分钱,按照时间节点来检查,每月都来看结果,压力山大,比前面的文章可是难多了。不在于多难,而在于这种无形的力量,也能感觉到导师和组内人的压力。反正每天晚上睡不着觉,早上早早醒来,身体摧残较为严重。长话短说,后续结果还不错,到公司去汇报工作。觉得实际结果还不错了,公司注重实际结果,理论可能不懂。汇报完毕,该国际公司的研发老总管美籍华人某先生又让我震撼,人家哪里不懂啊,对理论的把握和国际视野比俺强多了,点评到位,提了一些技术问题。但总归对这个项目是肯定的,可以继续下一期了,老板也松一口气。现在回头想想由于是交叉学科的工作,非科班出身,自己做的也不深入,发表的工作也不尽完美,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反正自己也知道自己做的也不过是普通科技者做的普通科技工作,能有点进步或者实用性也是好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论文每年也能发表个1-2篇的,但第一篇论文的撰写和当时的科研情况还历历在目,对我也影响颇深。当年的很多经历自己至今受益,如当年给国际公司做项目,也按照要求写了一个国际专利,但国际公司要求产权是他们的,对自己的思想也产生了一些冲击,那时候也不懂的,后来到国外留学就比较留意产权问题,也曾经写过一篇博文讨论此事。现在自己开始带学生了,我很愿意把以前的经历和经验与他们分享,也经常回顾以前的切身经历去理解他们。比如我经常建议学生写英文论文最好直接用英文写,但有的人确实不习惯,我也不一律强求,想想自己当年好像也是汉语整理了翻译的,只能逐步去改进了。不过看来学生做的比我好,有人拿到了国家奖学金,优秀论文啥的,虽然不代表什么,但总归不是坏事。在比如,现在招收学生,尽量不去考虑他们出身,来自重点的,或者二本的先看了人再说,因为俺当时去学习就不是身份较好的人,从学生培养的经验也看,到目前为止,还是别人转给俺的一个二本或者三本的学生做的最好(当然好学校的几个也不错,因人而异)。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自比一代强,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充满信心!

 

 

 

 注:纯凭记忆的随笔,回忆不精确处待查证电子邮件等资料后修正

注2:发了几次,都没到参赛博文里面,最后一次,不管它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766-733622.html

上一篇:联邦政府关门:科技机构信息
下一篇:长角的猪&树叶上的蛋&奇怪的树

7 Editage意得辑 金小伟 刘进平 王加升 刘全慧 刘扬威 zhangcz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