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语言会影响思维吗?

已有 6574 次阅读 2013-10-30 05: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思维, 语言, 影响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这个概念估计人们都能接受。语言同时也与人的思维方式有关,这似乎人们也能同意。如果同一个人,讲不同的语言,这样的情况对这个人的思维方式,甚至处世方式会有什么影响呢?

小时候,跟祖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所以嘴里讲的都是家乡话,一直讲到了北京。到了北京,进了幼儿园,很快就跟小朋友学会了普通话。可是回到家里,见到祖母和父母,还是不由自主要说家乡话,认为这才是在家里应该说的语言。上小学时,有一年过“六一”儿童节,我跟同学还一起排练了一个相声。在演出前,父亲让我先在家里表演一下,我死活不干。因为我觉得在家人面前说普通话,纯粹是一种装腔作势,那个感觉太难受了,所以到了也没在家人面前说成相声。等到了联欢会场,这就没有了任何顾忌,说起来也大方自然了很多。我不知道这种状态是不是说明语言对人的思维方式甚至行为方式是有一定影响的。语言的转换实际是交往环境和交往形式变化的一种结果。这种说法是不是成立呢?

比如,我在写文章,不论是学术文章,还是随笔博客,都是在以普通话写的。如果换成家乡话来写,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写出来。因为在思考这些问题时,我从来没有用家乡话作为思考这些话题的工具。如果硬要我用家乡话来写,估计得费老劲了,而且不一定能写得出来。即使写出来,也会是个四不像。

现在能说家乡话的机会不太多了。父亲已经走了,母亲年纪也大了,听力也不好,跟她说话得大声喊。所以干脆也不说话了。前两年,老家来了两个表妹,跟他们说用的是家乡话,但是她们说,我顶多带点乡音,算是乡音未改,但很多词的用法已经不那么地道了,而且我嘴里说出的词,她们说她们早就多年不用了。虽然这多少打击了我的一点自信,但在与她们交流时,我还是说不出普通话来。

听家乡话,最惬意的时候,是听黄梅戏的时候。这主要是那种小戏,可别是什么《天仙配》、《女驸马》之类的大戏。大戏里没有家乡话,只有像《打豆腐》、《小辞店》这样的戏里才有非常浓郁的家乡话。特别是那种幽默的道白,听起来特别过瘾。那时候的心里是放松的,说极端一点,就是像躺在儿时的摇篮里一样,特别恬静,特别舒服。

小学五年级转学来到海淀镇。这儿的同学说话的口音与大院里的孩子们略有差别。特别是老北京的土话,大院里的孩子们是不懂的,当然也就不会说。我跟海淀镇的孩子们学了不少北京的土语,后来也让我说话中不免带一些这样的特色。到工厂工作后,也是老北京人居多,我的语言也会沾染上他们说话的一些特点。后来到高校后,有时瞅不冷子说出一两个老北京的土话来,同事们有的都有点发懵,不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有的也懂一点的,不免感叹道,有好多年都没听过这词儿了。我不知道这种土语对我的思维是不是有一定的影响,没准多少也会有一点。比如,“界比儿”、“炊帚”、“钱板儿”、“来且了”、“假招子”、“哄秧子”都是什么?还有多少人明白这里的意思?还有“猫儿匿”,也有说“猫儿溺”的,但决不应该说成“猫溺儿”。这后一种发音有很多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都这么说过。不说别的,单听他们这么个读音,就知道他们肯定不是北京人。这个读音百分之百是错的。《渴望》里的月娟就这么说过,听着特别别扭。

等到说起英语来,情况就又有了变化。毕竟英语不是母语,总是得一边想一边说,即使说得溜的时候,也毕竟跟说母语不同。如果不是特别熟练的话,这种从母语向外语的转换总是免不了的。有时候,一说起来,如果感觉很顺,会不由自主蹦出不少不常用的词,但是说得时间长一点,脑子就累得不行,这时候,一句话都不想说了,也不想听了。所以,跟外国人说英语,总是会有拘谨。这时的思维方式与说母语时的思维方式肯定会不一样。英语老师总会说,如果我们能用英语思维了,那么我们的英语就算学得到家了。也许有不少长年在国外的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但真的能跟说母语一样能说外语的人,我想毕竟不会太多。有些长年在国外的人,只要不是天天跟洋人说个没完,可能都达不到这样的状态。倒是那些整天跟华人搅和在一起的人,即使在国外呆了很多年,当地的语言还是说得不溜,甚至还有不会说的。这样的状态应该就算是受洋罪了吧。

另外,有的人即使外语说得非常熟练,但在骨子里还是中国人的那一套。而有的人外语说得很熟练,但他们却已经自认为与中国人不一样了。不知道他们有这样的感觉是真的发生了这样的改变,还是自以为发生了这样的改变,但在实际上并没有改变。这一点别人是不可能弄清楚的。

我也不知道,那些能说多国语言,或者多种方言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像赵元任,外语能说好多种,中国的方言也能说好多种。如果这些语言都能影响思维的话,那么赵元任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估计这些外语或非母语的方言,对一个人的影响即使有,也还是有限的,归了包堆还是最开始的母语能从根本上影响这个人。

不少从外地到北京落户的人,都说自己是北京人。有一回,老伴在火车上跟一个人聊天,听他的口音说他不是北京人吧。那人却突然急了眼,拿出自己的身份证,极力要证明他就是北京人。我们在旁边看着,心里不觉好笑。这有什么好争的,还这么急赤白脸。而我来北京已经六十年了,却从骨子里不认为自己是北京人。我还是我们老家那地方的人。那是我的根。虽然多年没有回去了,虽然那里也没有多少值得夸耀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我还是属于那个地方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737258.html

上一篇:走向自由的障碍
下一篇:送病人到医院抢救,应不应该闯红灯?

3 戎可 袁海涛 刘光银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