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年龄

已有 2902 次阅读 2013-11-8 05:5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年龄

到了一定年纪,在想到年龄的时候,往往会与生死在一起思考。小时候,也就是60年代之初,读《科学家谈21世纪》,心想,那21世纪离我得有多远哪,少说也得有三十多年。十多岁的孩子,要让他想到三十多年后的事情,让他怎么想,也是无法想象的。十几岁的人,想到五十郎当岁的样子,也总是无法想象的。

从十多岁到二十多岁,感觉生活中总是阳光,总是朝气。虽然生活中也有不愉快的事,那么那种不愉快都是些小事,今天想来,跟儿童时的无忧无虑也差不太多。现在有些80后说他们小时候是无忧无虑的,那么今天60多岁的人看三十岁以前的生活,其实也差不多是无忧无虑的一样。估计到了80多岁,如果能活到那个岁数的话,那么看五六十岁的生活虽然不好说是跟童年时的无忧无虑一样吧,但也会认为那时的所谓忧虑其实也算不了什么,或者说几乎就是什么都不是。

对死亡的恐惧,似乎是在十多岁时就有了,后来可能纠缠到三四十岁,具体的时间已经记不清楚了。只是在偶然想到的时候,内心一阵发慌。只是这样的情况并不经常,所以对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困扰。

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其实觉得自己没什么想法,因为那时候个人的生活很少有部分能由自己完全支配,或者至少自己当时选择的机会很少。你被分配到一个单位,你就踏踏实实地在那个单位老老实实地干活吧。别的什么也别想,因为想也没用。你想读书,可是那时上大学是单位选送的。你在单位的领导眼里不得烟抽,你要想被选送上大学,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你如果想调动工作,那个难度跟等着被选送上大学基本差不多,而且如果没有极为充分的理由,如父母身体不好,家离单位太远,需要自己照顾等理由,那你是永远没有可能被调走的。而且你要想调动到你理想的单位,那就更加困难。因为你能调动的,只能是你系统内的单位,这些单位是不是比你现在的单位更好,更优越,也是很难说的。因为除了极少的可能之外,你被调去的单位可能还不如你现在的单位。

突然间,听说可以报考大学了,这就是一个机会。但是当时并没有对这个机会有多么深刻的感悟。只是觉得有了读书的机会,这是不应该放过的。因为当时我们即使考上大学,毕业后回到原单位的可能性还是要超过90%,后来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但是当时已经三十多岁了,只是感觉自己的心理还有一种年轻人的精气神,不甘心在这样的单位里混过余生。也就是还想折腾折腾。结果就几次三番地报考研究生。终于在最后一次被允许的年龄里,侥幸考上了。

读完研究生,已经小四十岁了。这时已经发现,自己余生的时间已经可能比前面走过的时间要少了。三十岁以前,想到如果到了六十岁,还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可是过了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已经可以确定后面的时间肯定少于前面的时间了。不过,这时对生死已经看得比较淡然了。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唯一想到的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四十多岁时,已经没有太多的想法了。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好一点,这样自己看着也高兴,当然也有一定的成就感。其实,越到后来,成就感这东西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个时间就没有虚度,自己的生活就会有意义。这恐怕是人生最根本的意义了。

年纪越大,对死亡的态度也越加淡然。说老实话,从退休的那天起,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随时迎接这一天的突然降临。心理既然已经有了这个状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挂在心里了。每天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生活充实一些,做一些在我们这个年龄能算得上是有意义的事情。

年龄,不过是时间的一种刻度形式。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多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里也会有一种紧迫感,总是希望不要白白浪费时间,总是希望能做更多一点的有意义的事情。不过,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对时间利用的效率肯定大不如过去,这个状态也似乎不好改变,所以一切也只有听其自然。

古人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白驹过隙这样的说法,都是形容时间过得很快,而不免让人有一种感慨和遗憾。有这样的感慨,有这样的遗憾,总比没有要好些,它会让我们更珍惜我们现在还拥有的时间。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739925.html

上一篇:文科生要不要学理工科的通识课?
下一篇:听林月冉冉组合的民族音乐演奏会

4 曹聪 徐传胜 罗帆 李万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