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中国语文的学习

已有 2651 次阅读 2013-11-13 22:16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语文, 中国

对汉语课或者说大学语文这类课要不要在大学开设,这似乎已经不是个问题。但是很多人也都对这个汉语课不甚满意。现在的大学语文课,都有一本教材,里面是古今著名的文章,老师在课堂上就讲这些文章。这种方式与在中学时学习语文课的方式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当然,有些理工科学生对这些文章还是有兴趣的,但是,这类课上起来却让人有时候感觉意思不大。不过,不知道这些年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大学生们的汉语水平到底有没有提高,提高了多少,似乎现在也没有看到适当的统计数字。

严格说来,任何国家的本国语言课,都不仅仅只是语言使用水平的培训问题,它包括了一种对本国文化的长期和全面的训练与熏陶。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个独一无二拥有几千年不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这样的训练与熏陶就更为必要。如果细琢磨起来,一个国家的青少年,在学习本国语言的过程中,大约需要了解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对本国语言最基本的单元——文字的掌握与运用。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当然,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幼儿阶段和少年阶段,到了高中以至大学,这种文字的学习主要是自学。但这需要自觉性。遇到不认识或者不会写的字,是主动查阅字典词典,了解这个字的读音、释义和用法,还是秀才识字认半边,甚至胡乱猜测这个字的相关信息,这两种态度是不一样的,学习的效果自然也是不同的。现在恐怕大多数人,对于文字的学习,以不求甚解的为多。这可能也是汉字的个数实在太多了。平时常用的也不过几千个字,超过这个范围,学了也不一定经常用,这可能也是阻碍人们更为主动地学习汉字的因素之一。但是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主动地学习文字仍然是学习汉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可以掌握更多的汉字,还可以了解这些汉字的来龙去脉,了解祖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第二,对语言的使用。主要是阅读与写作。不要小看阅读。人们似乎感觉阅读对读过书的人应该不算什么。其实这里也是有学问的。在阅读不同的文字时,不同的人其实有时候也是会有没的理解的。所以在对同一篇文字阅读时,经常会产生某些歧义。因此,在对文字的阅读时,需要认真、反复地阅读,甚至还需要反复的思考和琢磨。但是我们很多人在阅读上下的功夫不太够,望文生义的情况相当普遍,导致理解上的歧义。

在写作上,问题可能会更多。写作过程中,结构的组织、词句的选择、表述的逻辑都是很重要的。只要是在写作过程,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考虑的。现在我们的大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写得好的,文章写得很漂亮;写得差一些的,甚至有前言不搭后语的也是有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其实还是在于阅读。各类文字的体例读得多了,也就知道自己在写同类的文章时该怎么写了。我们有的学校还开有写作课,写作需要大量的练习,如果没有这种笔头上的练习,那不太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而练习又需要老师的批阅,这样的老师估计也不太好找,主要是人手不够。其实,自己写得多了,顺手了,也不一定需要他人的指教。因为自己写得多了,就会有自己的网络。别人的指教如果你都悉数接受,可能就把自己的网络就弄没了。所谓指教应该只是那些初级方面存在的问题,如错别字、逻辑不通、重点不突出等,其他的方面也没有多少好指教的了。

第三,汉语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的全面熏陶。语言使用的过程就会形成一种气场,也需要一种环境,所谓语境,绝对与文化有关联。这种文化的熏陶无论是在阅读、写作、还是在演讲、交谈等方式中,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汉语说出来就有抑扬顿挫,有其内在的韵律之美。古文、古诗都有这样的色彩,现代的白话文写得好的也有这样的韵律与节奏。另外说一句,现在的所谓新诗实在无法恭维,既不讲意境,也不讲韵律,除了莫名的词藻,就是奇怪的堆砌,这对汉语说实话是一种伤害。写新诗也应该讲韵律、讲意境。现在似乎是个人都能写诗,这话本来也没错,谁不能规定什么人可以写诗,什么人不可以写诗。但是有些人根本什么都没闹明白,就无知无畏地去写,生产出一堆废话和笑话来。

第四,汉语的学习也要与时俱进。这并不是要在汉语中夹杂着外来的符号,而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民族文化和思维,是可以也是应该互相取长补短的。汉语在有些方面比较精准,但在有些方面也比较模糊;其他语言也有类似的特点。我们在我们那些模糊的地方如果需要某种精准,那么对外来语言的学习,并将其改造成我们自己语言能够接受的东西,是很有必要的。反过来也是一样。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741512.html

上一篇:我们怎样教育孩子
下一篇:慕课在将来会是什么样

2 冯珞 罗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