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饶毅      

博文

头脑风暴 2013:中国科教界如何避免演绎“甄缳传”

已有 29372 次阅读 2013-11-19 13:33 |个人分类: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诺奖

节目以“中国科技 离诺奖有多远”播出

 

博文标题为博主在节目中的讨论

 

(答张能立老师:大学老师应该共同努力改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

 

1)您提出我在访谈中说的两点有“双重标准”、或不自洽,可能是您未来得及考虑人口基数。我的第一点意思是中国如果一人、或几人得奖不是很大的事情,而一批人得奖多半反映了我国科学全面提升,意义更大,这里全中国的人口基数是十几亿;我另外说到海外华人如果几人得奖可以说明在国内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后,还能通过研究生(和大学)教育有相当帮助(不同意郑也夫说国内中小学教育后就是哈佛耶鲁也不能改变)。后者针对的海外华人基数是百万数量级,而国内人口基数是海外的百倍,海外几个人得奖,从同样人口基数推算相当于国内上百人(至少几十人),两种说法分别谈到海外几人与国内一批人,应该是自洽而无矛盾。在具体细节上,我知道的可能获奖华人不只一位,而是几位,在访谈时只提到生物的施扬,因当时有人已提了物理的张首晟,而我2002年博文就写过生物的王晓东可以得奖、我今年也写过文章提到张首晟,另外没有谈到可能还有物理的沈志勋(张和沈皆Stanford大学)。他们都是77-80年入学、现在过50的人,可能还有更年青的,另外有些人不一定像以上几位已经做出了可以得诺贝尔奖的工作,但很有潜力,而且我一定还会遗漏。因此,能估计的人数可能不能算低,而海外华人的基数与国外人口差两个数量级,您谈是否自洽可能没有注意基数、另外不一定知道我心里考虑过哪些人。

 

2)我说话、写文章肯定有时会出现问题。我以前有专门的博文承认我的中文很差,可能我的数学也很差,逻辑也不行,都是可能的。只是目前在此事上,我没有觉得有很大的问题,如果在访谈时有人提问,我可能可以当时回答。其他有些事情,有时也是各人背景不同、解读不同。万一您稍判断失误,应该与几重标准无关,而可能是忽略了基数、不全部知道海外几位科学家的情况。

 

3)郑也夫的说法是为了刺激我们重视对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进行改革,是好心。但他可能是文科背景,不知道自然科学的情况、不很清楚海外华人科学家的确切情况,所以出现一定的失误,情有可原。

 

4)我的观点:即使在因为主要是社会的压力导致难以改变中小学教育的情况下,全国的大学也应该努力改变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目前我国大学都奔“研究型”,强调研究可以有很多好处(特别对于学校和老师,当然也有些对学生的好处),但同时似乎带来了教学质量的下降。这时,我们大学老师恐怕不能限于批评中小学教育,而应该从我们自己开始,做出多种努力尽可能改善研究生教育、改善本科生教育。这时,表达与郑也夫老师不同的观点,可能有点意义。如果中小学教育有问题后,到哈佛念大学、念研究生都不行,那么我们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就可能泄气,把责任都归咎于中小学、而对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不特别努力。而郑的观点如果不能成立,那么我们在中国的大学进行努力,也就有意义。在此信念下,我自己教学,也投入切实的资源支持老师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学改革,即使在我不任院长后也继续想办法。比如今天下午专门与学院相关领导协商继续教学改革,并总结以前经验教训以提高教学质量,明确了只有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才会投入资源支持院系积极参与教学和教学改革的老师。

 

谢谢您提出的问题,让我们为改善国内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而努力。

 

2013年11月22日星期五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37-743044.html

上一篇:我国转基因政策的矛盾:产业利益给其他国家过多
下一篇:国产博士的记录

53 蔡小宁 丁广进 董侠 王涛 林树海 高建国 苏力宏 虞左俊 陈建林 李小文 罗德海 郑小康 王鸣远 李建国 李孔斋 许有瑞 刘晓锋 任磊 刘敏 薛宇 余世锋 杨登涛 胡文峰 刘子竞 王义东 李岩 王修慧 李土荣 肖振亚 蔡志全 戴德昌 黄仁勇 卢长明 陈杰 李宇斌 王锋 贺乐 强涛 Acad ybtr3929 EroControl chenansb zhengmao3114 Allanmu chenyuhuazililu zhong0906 truth21ct 龚秋声 guoyanghuawu biofans laochen76 ncepuztf qiuyu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