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者伤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zf8641

博文

辩驳学生是否选择读研与诚信 精选

已有 2863 次阅读 2013-11-29 17:3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辩驳学生是否选择读研与诚信

文锋

首先我理解是否选择读研是学生的自由,已经答应保研而又在找到工作之后飘然而去也是的确诚信问题的观点。是否选择读研是学生的权利,诚信品质也是做人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不能因为它找到了一个好工作或者说有更好的发展就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给抹杀了,各有各的苦衷,其实这二者根本就是两件事,这在国外很久以前就已经讨论过的道德两难的问题,在此也不作深究。从这件事是否还可以看到一些其他:

一、什么样的学生是优秀学生?

虽然做了二十多年的学生,虽算不得资深,但却有些经历,除了小学,从未被认为是优秀学生,小学时候也只能说我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十名,但还必须得注明,那时候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班级11个人,所以也算曾经优秀过。但至今也没能搞清楚这个优秀学生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虽然优秀过,但对真正优秀的人一直都在是仰望,所以对优秀学生一直都了解不深。近些年一直都在纠结教育的事,对优秀学生更加模糊,特别到了大学,是学得好的优秀,还是有想法的优秀,抑或是比较灵活的比较优秀,结果不得而知。有些博导硕导们招生也不知道看什么,反正考上后老师都会说大家都是优秀学生,算得博爱,但以前看过一个电视剧叫《爱在哈佛》,里面有个凯恩斯,他的治学态度我觉得有点意思:你的优秀应该是你自己证明的。对学生的批评是否要多元些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是我们的教育缺乏多元评价手段,这段时间从王博士到自主招生,再到学生违约,我们在评价一个优秀学生的时候考虑了哪些东西?这个很关键。他们成绩好,具有保研资格,按理说应该是优秀学生,按照中国的传统,理应学而优则“仕”,应该不缺事做的,但现实情况却是成绩好的未必能比成绩中等的更容易找到工作。为什么,因为成绩好的埋头学习的居多,而学习的内容可以包括专业课,可以包括英语四六级等,人的时间是一定的,他们在社会实践方面有一定缺失也是平衡和正常的,在找工作的时候,找的是合适的人,能胜任的人。这才出现这些能够保研的“优秀学生”骑驴找马的现象,或许学生压根就没想过这样的后果,亦或许从前他们的学长学姐也曾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但被默认是可以顺利过关的。而这样的学生其实对未来找工作也是没信心的,其他学校不知道,但在我们学校,研究生就业是不如本科生的。

优秀学生到底优秀在哪?或许大家心中有数之后,问题就没有那么纠结了。

二、“优秀学生”是否适合科研?

据我了解,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研究生是因为觉得现在就也不容易、读完研究生可以暂时缓解下就业的压力,剩下的或许有百分之十的人是想要好好学些东西。记得前些年山东被称为“考研基地”的学校,可见其考研率之高,但这些年在录取的时候很多学校都尽量避开这个学校的学生,为何?或许这些“优秀学生”并不适合做科研。

如果从大范围来说,现在的研究生研究性质真不是很多,我们基本都还在夯实基础,我们还在认真听课,我们还是在学习老师的想法和思路,学习别人的想法和思路,然后在毕业的时候找到一块只要没出现过的东西写一点东西就毕业了。对于发表的和毕业论文的东西,如果将国外的东西翻译过来再自我修正下,以我自己为例,那肯定是修改得面目全非,但由于思想是别人的大牛的,那肯定是有些过人之处的,不求优秀,过关是没问题的,然后又是找工作的事。所以混个研究生出来其实还是挺容易的。

而一心想要去工作的学生是否适合做科研,就得再议了。其实我有一个建议,如果真心想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可以考虑多接触大一大二的学生,从那时候就开始培养,师生之间建立的感情也必然更加牢靠,作为老师,如果每年都能有这么一两个潜心的学生,我想不仅将来会有一批的优秀弟子,老师在这个时期也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三、教育是件长期的基础工程。

这样的一个论调作为初出茅庐的人来说起来有些言不正名不顺,但现在对教育真的是有些急了,四年的本科,有一年用来找工作,半年用来实习,第一学期的迷茫,大学所剩不多,若是要考研的,基本也都是到了大三下学期才开始准备的,外面还有很多的考研速成班的,换句话说,可以用一年的痛苦时间换来三年的轻松生活,这样认为的学生应该不在少数。老师其实也是,研究生三年培养就希望学生能够发出像样的文章,以为学生的都像老师一样将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并且能够迅速产出。

国外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并不高,但对博士研究生的要求却很高,所以至少得六七年才能毕业,才能做出一些成果,咱们的却必须在两年的时间就有所出,其实这跟从前人的身体还没长成熟就开始想着要娃结婚生子一般。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32192-745771.html

上一篇:从范进说起:精神世界的没落
下一篇:也谈考研基地事件:读书为什么,为什么读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