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中西文化孰优?

已有 2885 次阅读 2013-12-16 05: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西文化

关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敦优敦劣的争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而且恐怕还要继续延续下去。五四时代,当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得很厉害,以至于今天也有人对当年的批判耿耿于怀,认为不应该批判得那么狠。其实,任何文化的作用都不能离开人们在观察它的时候,需要了解它当时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以及这种文化产生的背景,以及延续的原因。

五四时代对传统论的严厉批判,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而如果继续抱着传统文化不放,还认为是无尚的至宝,那于国家救亡几乎无益。所以当时的批判离不开当时的背景。也许,今天回过头去看,那时的有些批判也许有点偏激。但是如果不进行那样的批判,赛先生和德小姐也许就不可能进入中国人的眼界之中。

有人说,中国文化强调的是中庸,而西方文化强调的是竞争,但是我们也得看到,两者产生的时代与背景是完全不同的。中庸是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而竞争观念的产生到今天也就不到一千年。这样将中西文化两种概念进行笼统的比较没有多大的意义。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与维系一个庞大的统一的国土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而竞争则完全是在市场社会产生的那一刻才进入到西方人的头脑之中。

中国人内心的统一观念,与这种统一给人民带来的好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统一,所以内部之间那种相互争斗的因素相对较少,所以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时间就比较多一些。如果统一的因素被削弱,就会出现内乱,或者出现外敌入侵,这就会造成战乱纷仍,导致民不聊生。

相对于中国,欧洲现在也知道了如果不能统一,带来的坏处是很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惹来不小的麻烦。而统一的欧洲则会带来更多的利好。但是欧洲统一的步伐十分艰难。从1958年欧洲共同市场建立时开始,至今已经有55年了,欧洲的统一似乎还有不少的路要走。现在连一个单一的货币——欧元,也仍然是步履维艰,走到哪儿都有坑。更不用说政治与文化的统一了,那真不知道得到猴年马月。

中国要维系统一也绝非易事。中国的统一与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在处在相对分裂的时候,也是国力相对薄弱的时候,也是易于遭受外敌入侵和欺负的时候。所以中国人民更加珍视国家的统一。虽然三国演义里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不过是对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现象做的一种描述。在普通中国百姓的内心价值观里,没有人喜欢分裂,大家都盼着国家的统一。只有统一,才会强大。

为了统一,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中就才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观念,也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有人曾经批评和挖苦中国人没有个人,没有自我的概念,只有集体的概念,似乎只有西方才会有自我和个人的概念。这都离不开产生这些概念的具体历史环境和背景。中国人如果只看重自我,而看不到“家”、“国”,那么就会导致既无家,也无国,真到了这个阶段,那么哪里还会有什么自我?哪里还会有什么个人?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要强调“家”、“国”的概念,甚至“家”“国”一体。儒家讲究“礼”,所谓“礼”不过就是维护“家”“国”的秩序,有了秩序,“家”“国”才能稳定,才能生存。

80年代,有人评价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持续两千多年,他们提出了一个所谓“超稳态”结构的理论。其实,这个理论不过只是描述了现象,并没有说明其中的原因。超稳态,说明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一个较为有效的自身维护的机制。这个机制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当然,高效的自身维护的机制就可能导致中国封建社会自身要想变革也就非常困难。所以凡事有利亦有弊。

五四之后,进入中国的西方思想五花八门,引进者都是想拿它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有人曾经认为,无政府主义是最好的东西,也有人认为,无政府主义应该与孙中山的主义结合起来,即所谓让克鲁泡特金和孙文结婚。今天看来似乎可笑。但是当时作为解决中国救亡图存,各种办法都会有人去想。我们没有资格去讥笑这些先驱者。

在今天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形势下,其中虽然也有国际垄断资产阶级自身的主观愿望,但更是资本本身为了追逐更多利润所产生的必然。但是资本的目的是不是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实现,这就另当别论了。但是全球一体化肯定会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同时产生政治与文化的一体化。这并不是说政治与文化只能搞成一个模式,而是说各国各民族的政治与文化会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而不至于朝着激烈对抗的方向演化。这种趋势从某种意义上,倒有点跟中国的修齐治平的观念有些接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会萌发出某种新的含义,会产生某些新的作用。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750139.html

上一篇:观看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学员的演出
下一篇:跑步的乐趣

6 张能立 郑小康 武夷山 应行仁 曹君君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