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缺乏“硅素养”,枉为现代人 精选

已有 7249 次阅读 2013-12-17 06:17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按:7月份写了以下书评,此文被删减后的版本发表在813日文汇报上,是《推荐2013上海书展20种书(下)》(http://whb.news365.com.cn/tp/201308/t20130813_1429555.html)的部分内容。下面将两个版本都贴出。)

 

缺乏硅素养,枉为现代人(原稿)

武夷山

没有硅,就生产不出集成电路,就不会有数字时代的所有奇迹――电视、互联网、手机、iPad,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了解硅,不具备起码的“硅素养”,就枉为现代人。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和计算机工程专业的约翰. D. 克雷斯勒教授撰写的《硅星球――微电子学与纳米技术革命》一书,为广大公众提高“硅素养”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

科普著作的作者主要有两大类,要么是专业科普作家,要么是热衷科普的科学家。前者的典型代表是阿西莫夫,后者的典型代表之一是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一般说,前一类作者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发现不了自己笔下的科学错误,后一类作者容易出现的毛病是行文枯涩。两种毛病都不犯的优秀科普作家太少太少,是人间的稀缺品种。

克雷斯勒教授属于后一类,是热衷科普的科学家。他能否称得上优秀科普作家,要读者说了才算;但是,他为撰写此书付出的努力,则不能不承认。20051月他开始勾勒本书提纲,历经三年而成稿。2008年,他将此书作为题为“微电子学和纳米技术革命简介”的一门课程的教材来使用,授课对象既有电子工程专业的新生,也有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其他专业的学生,所以,这本书必须通俗易懂,有吸引力。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一挑战,他说;“我坚定地认为,任何主题都可以有效地传授给任何读者,只要你作为一个老师兼作家足够努力”。在写作过程中,他不断请朋友、同事、学生、亲戚、兄弟姐妹、岳母、妻子和子女阅读一些章节的初稿,听取其反馈意见,就像白居易当年请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听他朗读诗文一样。这些努力毕竟没有白费。

全书共十三章。除了正文的叙述外,还有很多框文,分别归于“极客花絮”、“深层意义”、“题外话”、“历史轶事”等若干题目下。如果说正文是正餐,那么,这些框文中的内容就像是开胃冷盘和餐后甜点。如果谁对正餐的兴趣不大(比如我在生活中就是这样),靠冷盘和甜点也一样可以充饥。

我本科读的是电子工程系的半导体器件专业,就是与硅打交道的,因此,此书主题对我是分外亲切。对于从未接触过硅器件的读者来说,你们的读后感是新奇、震撼还是激动?请您告诉我,请您告诉出版社。

 

缺乏硅素养,枉为现代人

文汇报 2013813

  没有硅,就生产不出硅基集成电路,就不会有当今数字时代的所有奇迹——电视、互联网、手机、iPad,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了解关于硅的基本知识,不具备起码的硅素养,就枉为现代人。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和计算机工程专业的约翰·D·克雷斯勒教授撰写的《硅星球》一书,为广大公众提高硅素养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

  克雷斯勒教授是热衷科普的科学家。他能否称得上优秀科普作家,要读者说了才算;但是,他为撰写此书付出的努力,则不能不承认。20051月他开始勾勒本书提纲,历经三年而成稿。2008年,他将此书作为题为微电子学和纳米技术革命简介的一门课程的教材来使用,授课对象既有电子工程专业的新生,也有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其他专业的学生,所以,这本书必须通俗易懂,有吸引力。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一挑战,他说:我坚定地认为,任何主题都可以有效地传授给任何读者,只要你作为一个老师兼作家足够努力。

  全书共十三章。除了正文的叙述外,还有很多框文,分别归于极客花絮深层意义题外话历史轶事等若干题目下。如果说正文是正餐,那么,这些框文中的内容就像是开胃冷盘和餐后甜点。如果谁对正餐的兴趣不大(比如我在生活中就是这样),靠冷盘和甜点也一样可以充饥。

 

http://whb.news365.com.cn/images/tab_panel_bg_2.gif


 




https://m.sciencenet.cn/blog-1557-750398.html

上一篇:这个男人不寻常
下一篇:[转载]能量决定领导力

37 钟炳 曹聪 张骥 曾红 陈志飞 袁海涛 李健 余昕 曹广福 温世正 耿文叶 李泳 陈桂华 赵凤光 李学宽 庄世宇 赵美娣 苏力宏 鲍海飞 段黎萍 李伟钢 汪晓军 徐晓 张海霞 王桂颖 李世春 杨正瓴 刘艳红 俞立平 陈筝 徐长庆 俞立 姬扬 crossludo xqhuang rosejump Alla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