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生命只是瓷花瓶,需好生珍惜才是!

已有 3656 次阅读 2014-1-9 16:00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健康|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生命, 养生, 慢性病, 健康管理, 康寿

因教育部门要求,我录了一段“慕课”内容,准备在慕课中向大众开设“自我健康管理”课程(这正是我与倪博士合著新书《你会管理自己的健康吗?》的初衷所在)。然而,这几天接连的噩耗(北京养生堂录制时第一时间听说小马奔腾的李明突发意外,回上海途中又知善者逸夫老人仙逝),都让我伤感,让我唏嘘不已!特别是就在录制过程中,我的一位30年老同事,学院办公室的沈雄伟老师,突发脑血管意外,仓促谢世,年仅50多岁,留下有病的寡妻一位,更令我揪心而痛!人常常说:唯有失去的,才是珍惜的!为什么不开始就珍惜呢?

故特把这段录音挂在博客上,让我们每一位都像珍惜此花瓶一样,珍惜自己仅有的生命与健康!国人们,现在开始,学会真正珍惜、敬畏自己的生命与健康吧!争取尽享康寿吧!中国梦,应该首先是每个人的康寿梦!

这也算是对老友的一种哀悼吧!

但愿雄伟兄弟在天国安宁!

(2014年1月8日)

我今天和大家讨论一个关系到每个人的重大话题:怎么来管理自己的健康。

在讲这个话题之前,先讲几个最近的故事。就在2014年的一月初,发生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小马奔腾的董事长李明去世了,走的很匆忙,他才47岁,他被称为是传媒大亨,且正在打造影视大亨,非常成功,但他只活了47年。几天后,另一个传媒界神奇人物也走了,可以说是先逝了,他叫邵逸夫。邵逸夫打造了东方好莱坞,捧出了一批著名人物,而且邵逸夫更以乐善好施闻名全球,赞助了内地40多个亿。他的去世让很多人对他充满敬意。他活了107岁。两个都是搞传媒的,但是生命却整整差了一个甲子—60年。如果李明还能够继续生存,他也许能成为第二个邵逸夫。李明在传媒界的口碑相当不错,这就让我们带来个问题:为什么邵逸夫能活得这么长,另外一个却匆匆忙忙地走了。“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讲到这里,我们更伤感的是,去年这个时候,我们航母下水了,我们航母飞机起飞了,但就在指挥这个过程中,让人揪心的是指挥罗阳走了,他只活了50岁多一点。但同样搞航空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整整活了98岁,这些例子太多太多了。前段时间有个调查报告,说中关村搞创业的科学家,平均只能活57岁。但我手头有一大批数据表明:我们著名科学家活到90岁以上多的是!我的导师,国医大师裘沛然是97岁仙逝的。因此,回过头来看,应该注意,寿命尽管和遗传有一定关系,但更多是取决于你怎么活法。

我们中国人正在紧跟党中央,创“中国梦”,中国梦落实到个人,首先就是“康寿梦”,你先要学会健康长寿,然后才能为社会做得更好,才能给家庭带来更多,你自己人生才能充分实现。如果罗阳能像钱学森一样,那么,他对中国的航母事业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呢?如果李明还能继续延续他的生命,那将会怎么样呢?因此,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放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学会管控好生命与健康。

去年沪台联袂举办了一个节目,强调怎么样管理自己的健康。我做了一个报告,强调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延长15岁,只要你注意一下,加强管控就可以多活15岁,多活15岁对家庭、对个人、对社会都是一个重要贡献。因此回过头来看,我们提出一个崭新的命题:怎么来管理健康。大家知道,历史上中医学就非常讲究养生。中医书籍中养生的书占了一大半。其他“经史子集”里也有大量的养生书,但是,延续到今天,应该用个更明确的名词来代替“养生”,这就是健康管理。每个人管控好自己的健康,是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是最大的贡献。

今天,就和大家来讨论怎样来管控自己的健康。你会不会管理健康?当然,首先你有没有这种意识!可以说,过去讲“养生”,延伸到今天,就是怎么来管理自己的健康。

中国社会发展的很快,今非昔比!过去的养生概念及方法中有很多还是很有价值的。但过去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完全不同。过去是农耕为主;今天则成了地球村,且充满诱惑,充满各种竞争,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故养生也需要新观点,健康管理需要新模式。

大家知道,在东亚这块大地,诞生了中国,中国和欧美从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各方面都是大不相同的。中国人养生,需要中国模式!谁都听说了:什么都可以得,但是不可以得病。因此,养生第一要义就是防范在先,防范疾病在先。怎么防?我们提出了养生的新模式叫:“多环节切入+状态调整+线性干预”。

其实,今天康寿不完全靠基因,也不靠吃人参,更多的是饮食要注意,心态要调整,生活方式要改善,更需要加强运动,然后管控好各方面的危险因素。所以,要从“多环节切入”。

而后,需要进行“状态调整”。也许,有段时间,你特别虚弱;有段时间,你虚汗频频;有段时间,你可能失眠了!这就需要“调整”!这方面中医就大有优势了。

与此同时,还需要“线性干预”。“线性干预”西方医学做的不错,但是,三者整合在一起,就是中国特点。因此,回过头来看,养生是有模式的,过去的做法有好的地方,但是不够,我们要符合今天21世纪生活的。我和大家要讨论的是要学会新的管理模式,加强自我健康管理,人人奔康寿。

这首先就要了解健康的新趋势,因为这30年,中国社会发展非常快,快得让人目不暇接,快得让人觉得跟不上。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很多健康新趋势。

在讲健康新趋势之前,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这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和哲学问题。我可以提供信息,根据生物学的研究,人的寿限应该是在150岁上下。这既可以根据细胞代谢率,也可以根据我们一般的心跳率换算。还有,等你智齿长出来后,再乘上6的系数,就是你的寿险。智齿长出来证明你发育到了顶点。然后,乘上5~6的系数,是5还是6,一般和遗传有关系。但多数是6。一般女性智齿是23~24岁开始长的,男性通常是24~25岁,那么再乘上6,也就是接近150岁!然后,就是不断做“减法“了,生了一场大病,郁闷了多少天,一场大吵等,都会减寿!比如说,慢性病生一场,一直没有控制,严重的会减寿8岁,一般的会减寿4岁;又比如说,你像抽烟,一天20支的,大约要减寿3年左右;如果一天两包的,就要减寿15岁。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你怎么管控好自己的生活方式,少做“减法”,尽可能“尽享天年”。

上个世纪(20世纪),人类期望寿命延长了好多。上个世纪初,世界平均寿命是30岁左右,中国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35岁。现在,中国达到了76岁左右。当然,各地期望平均值不一样,上海达到了82岁,西部地区有些只有63~64岁。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延寿了很长!世界范围内上个世纪延寿了30多年,30多年里面因为解决了饥饿问题,解决了慢性病问题,延寿了大部分。真正解决疾病问题,延寿了将近5岁,解决了饥饿问题,延寿了将近15岁。回过头来看,伴随着延寿,伴随着我们都能奔上80~90岁,那么,后面这段年龄就常有慢性病相伴随。延寿部分30%-40%的时间将伴随着慢性病。因此,回过头来看,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由于生活方式剧烈改变,我们身心还没有跟上。因此,现实社会当中健康威胁也在悄然改变,大家可能知道,以前中国农耕社会为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生活方式已经过去了,今天则是匆匆忙忙的人群,快节奏的步伐,人人都像陀螺一样!你再想回到那种社会,有点不可思议嘛!当然,我们也出现新的趋势,长假期间去寺庙里呆上一段时间,宁静一下,这也是一种好的办法。总之,今天的情况和过去完全不同。如果我们还以以前那种方式,茫然地应对,那么,很可能李明和罗阳就是你的榜样。

生活生存方式的骤然变化,需要我们有所认识,需要我们有所改变。至少,我们新的需求越来越多,进步越来越快,人和自然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少,我们住的环境有空调,有冷气;然后,所有用的东西都是“人造”的,因此,和以前那种自然生态越来越隔离。很多新的问题出现了。当然,以前很多慢性病被控制了,像肺结核、天花,现在死于这些的人很少了。有个数据非常有意思,60年代以前,中国人60%以上死于感染;2006年数据,全国死于感染的只有2.6%。但是现在我们死因的70%-80%是以可以管控的慢性病。第一是癌症。其此是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加上抑郁症等。回过头来看,这些疾病都是可以通过自我管理加以控制的,可以防范的。就像邵逸夫先生,就很懂得健康管理,才可以活到107岁。他肯定在创业、他打造了东方好莱坞,香港影视界他是老大,他肯定很忙,但是他懂得健康管理。因此,不仅你的钱要管理、家庭要管理、企业要管理,健康更要管理。

我刚才说的那些病,其实都牵涉到一个共同的背后的“魔鬼”,这就是慢性的长期的应激状态。因为节奏越来越快,诱惑越来越多,你想得到更多,你追求很多,你不断处于应急状态,那是一个祸源。因为要管理要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

今天的“健康杀手”也悄然在改变。我读书的时候,临床看得最多的肠伤寒,发高烧;现在大家都知道前几位的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所以,这些被称之为现代瘟疫,因为它是“现代生活方式病”。以前,我们很少听到抑郁,也很少听到因为抑郁跳楼自杀的!现在则城市人群中有20%左右有抑郁倾向,5%以上有严重抑郁。回过头来看,老的传染病基本控制,但是有死灰复燃,卷土重来趋势。新的传染病来了,像SARS、禽流感,包括艾滋病,都是以前没有的。而且,有人研究表明:疾病也在进化过程中,细菌和病毒也在进化!

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更是居高不下,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为什么呢?我们生活在充满“激素”的环境中,一些的怪病很可能就被激活了。

此外,还包括滥用药物。有个高级领导告诉我,他的一个高干同事退居二线了,一天要吃65种药,85片!我就问:那他还要吃饭吗?那就是“滥用药物”。中国和印度滥用抗生素是世界之最。有个笑话,说在美国买抗生素比买枪难的多!在中国买枪是不可能,以前买抗生素非常方便(当然,现在开始管控了)。所以,滥用药物也是现今的一大健康灾难。

还有,就是亚健康,我们专门做过课题研究:亚健康是健康到疾病的中间阶段。比如说“李明”,我相信他出事前是有先兆的,他注意“防一防”,也许,现在可能还很健康的活着!这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太多了。有研究表明(包括我们的研究的数据):大概有七成左右的城市居民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就是疾病前期,它一定有一些“信号”,这些信号是什么,我们以后再细讲。因此,回过头来看,我把人生比作一个花瓶,花瓶在摇摇欲坠时,如果你赶快扶住它,那就是亚健康状态防范,如果不扶住,那它就摔碎了;摔了也许还能补好,也许补不好!因此,亚健康状态就是我们防范疾病的最好“窗口期”,亚健康就等于健康警报拉响了!它有信号的,“身体是有智慧的”!扛不住了,它会告诉你,问题在于你意识到没有!警报拉响了,就应该立马防范了。

现在,威胁人们80%的临床疾病,门诊病人、死亡率、医疗费用也都占80%以上的癌症、冠心病、好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都和我们以前所理解的传染病不一样。以前理解的传染病很简单,比如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炎症发烧(肠伤寒),然后,把伤寒杆菌杀死了,问题就解决了。我把她称之为“因到果”的线性关联,因果是单一的;现今的慢性病则不是这么回事。我有个七十多岁的病人,是个企业家,98年的时我们就认识了,他是做汽车配件的。98年深秋,他要去北京谈判签订定货协议,此前我一直提醒他有胆囊炎、胆结石,建议他做个手术,他一直应付我说吃几粒消炎利胆药就好了。那是个下雨天,晚上的飞机,他偏偏在厂里搞的很晚,踩着时间点赶着去机场,在路上车撞了,他与司机停下车和对方论理,在论理中淋了雨;之后继续赶,到机场已赶不上飞机了,当晚就在机场住下了;晚上他感觉不舒服;第二天早班机就赶到北京,到那边已经十点半了,欧美的商家已经走了,不跟他谈了。他特郁闷,撞了车、淋了雨,订单也丢了。在回北京机场的路上,他坐在出租车上感到很不舒服,司机就把他拉到了医院,一查,结果发高烧了,诊断为急性胆道感染,就在北京住了15天医院;后回到上海,发现厂里也出了不少问题;折腾了好一阵子……三、四个月后的一天早上,老婆发现他脸变黄了,尿也很黄,住医院一查,不是普通的阻黄(阻塞性黄疸),最后确诊为胆管癌,他事后问我为什么,我说他凑齐了一把“同花顺”,基因也许本来就有偏差,又不注意饮食,凑齐了两张牌;工作压力重,性子急,也凑齐了几张牌;又加上短期内既淋了雨,重病一场;特别是这三、四个月,特别的郁闷,把所有的牌凑齐了……假设一下,如果他赶上飞机,或者订单没有丢,不就什么事都没了吗?也许,现在也只是个局部(胆囊)有前期癌变者。

这个案例,让我考虑到一个问题:现今所以的慢性病,其实都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重因素所致的。首先,发病学上我把它称之为“同花顺”现象,凑齐一把牌!其实,每个中老年人,一两张牌,肯定是有的,是否凑齐“同花顺”,就看你会不会管理!所以,老祖宗就说了:疾疴(慢性病)“非天降之,人自为之”(唐:王冰:注释《内经》)。可以说现今所有的慢性病都是多重因素所致,如冠心病病因至少六大因素,有两百多个小因子;癌症一样,既牵涉到遗传、感染,还牵涉到个性、饮食、心理等等,所以要学会用新的思路去思考慢性病问题。现在,对慢性病提出的一个叫“自组织临界”理论(又叫“沙堆效应”)。简单说:就像小孩玩“沙堆”,堆到一定程度还可以再堆;但是最后几个几粒沙子上去,整个沙堆就突然崩溃了。人的健康也一样,别看平时很好,很可能一下子崩溃了。所以一定要注意,千万别把最后的几粒沙子放上去!

我们要学会管理健康,上海地区平均期望寿命是82岁左右,因此,新观点认为:活到80岁才算及格,80岁以下不及格,90岁算良好,100岁以上算优秀!健康管理是一个新课程,它既有老的内容,更有新的含义,宗旨是帮助大家实现康寿梦!我们后面会进一步展开关于健康管理的探讨。

最后,我讲个简单问题:治病,谁都会不堪忍受!医院排队人满为患,现今有八成的中国人将死于各种慢性病!我们做了个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4亿例慢性病患者!那么,4亿例!国家要拿出多少资源来解决它?家庭又要承担多少医疗费用?更不用说现今的治疗费用还在直线飙升之中!一个城市,医院越多、医院人满为患不是好事情!是灾难,证明民众康寿缺乏有效保障;证明人们平素没有注意自我防控!所以,今天我们要强调自我管理自己的健康!

我是研究中医的,临床是看肿瘤的,疗效不错,病人特别多,说明中医不仅治病有效,而且中医更注重防范。我们的团队对健康管理做了比较多的研究。希望我们传递给大家健康管理方面的信息,帮助大家学会管理健康,人人奔向康寿,共享天年。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00-757437.html

上一篇:千万不要忘记急性心理休克的3个阶段
下一篇:救心六步法

10 罗帆 高建国 刘全慧 陈湘明 刘立 罗汉江 庄世宇 施玉梅 赵凤光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