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ehuihu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ehuihua

博文

请“不要将学术讨论意识形态化” 精选

已有 7870 次阅读 2014-1-21 09: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智商, 逻辑, 网民, 中国逻辑

国人一直缺乏平等对话和理性辩驳的传统文化,惯于接受非黑即白的观点,并且以观点的异同来决定个人的爱憎。我特别欣赏盛洪教授在十年多年前的几句话:讨论问题,第一不要怀疑别人的动机,因为动机是不可证实的;第二,不要怀疑别人的智商,因为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智商肯定不低。奈何中国人,尤其是网民,就是喜欢“阴谋论”,就是喜欢将别人贬得一无是处,仿佛全世界就数他聪明。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网民的理解力似乎仅限于140个字以内,甚至只限于标题,所以“标题党”才会有市场。可是,说这些有用吗?互联网从来就不是讨论问题的地方,而是发泄不满的场所。我在新年献词《2014:希望中国网民讲点道理》(http://doctornie.blog.sohu.com/300163112.html)中已经对此表示了绝望。可惜,张载的四句名言里居然没有“开启民智”。此时此刻,我特别佩服鲁迅的半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


附上盛洪的那篇著名评论文章


不要将学术讨论意识形态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盛洪


知识积累、学术发展和文化演进,是一个社会自发地演进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依赖于“自由”,即学术的自由探索和理论的自由竞争。而自由与规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有存在着公正的秩序,才能保证学术自由不是若干个人的,而是全社会的。

既然要自由地探索,就会有学术上的分歧以至冲突,解决的方法,就是学术讨论、争论以至竞争。具体的形式,就是批评与反批评,理论的挑战与应战。批评的意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向另一种理论的挑战,对于被批评者来说,批评可以使得他思考得更为周密,理论表述更为无懈可击,更可以激发他对自己理论的拓展。因此批评与反批评做为一种制度,对于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要高于任何个人。

但若要批评与反批评的制度发挥作用,就必须有恰当的规则,否则批评与反批评就不会达成上述的积极后果。一个不太好的倾向,就是将学术意识形态化。所谓意识形态,就是对一种主张的简化的表述,它可以帮助大众理解相对复杂的理论和政治主张。但意识形态的形式不易引入学术讨论中。因为学术讨论需要的是细密的分析,而简化的表述会忽略许多概念的细微区别,掩盖问题的复杂性,损害学术研究的质量。更为严重的是,意识形态的因素往往年政治因素联系在一起。将意识形态的因素引入,就相当于将政治因素引入。我们知道,一旦如此,就很难有公正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了。

因此我们一直主张,要小心谨慎地将学术与意识形态分开,推而广之,要避免将学术之外的因素引入到学术领域。在学术批评中,我们主张第一不要怀疑对方的动机,第二不要怀疑对方的智力。一个理论,只接受两种形式的批判,一是逻辑批判,一是经验批判。在此之外的所谓批评,只能被认为是对学术讨论的干扰。当然,这样的主张和原则,目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并且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法官强制大家这样做。因此自律是重要的,如果我们还自称是知识分子的话。


出处:盛洪,《 不要将学术讨论意识形态化》,《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6月18日。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6896-760911.html

上一篇:英伦印象:学者·学术·学院
下一篇:2014:还是要警惕群氓主义阻碍改革

24 柳林涛 尤明庆 文克玲 李健 侯沉 李明阳 赵斌 朱志敏 肖振亚 谢龙 曹聪 易敏 李孔斋 石锋 王选策 刘世民 孙学军 xuexiyanjiu gadflying wanyu1993 ybtr3929 liangzx guoyongliang mpywang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